日前,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批准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两项团体标准。据了解,新标准的出台将有效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在全面推行下,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有望降低约1100万吨,带动减少大豆需求约1400万吨,这对于保障我国饲料和养殖业蛋白原料供给和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将发挥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饲料工业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饲料以及肉、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前列,然而长时间饲料资源短缺,尤其是蛋白饲料原料的进口依存度超过78%,成为制约我国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而中国对美国的大豆等产品征收25%的关税。这种无法控制的贸易局势也导致豆粕飘忽不定、剧烈波动的行情。
此后,中国寻找各种方法来减少动物饲料中的豆粕,包括降低蛋白质水平战和使用其它替代饲料。上述两项团体标准明确提到,从层面要求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调低蛋白比例,通过调整配方减少豆粕使用量。随着饲料加工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发展,在合理添加合成氨基酸和酶制剂的前提下,配合饲料中粗蛋白和磷的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又不影响生产性能。
业内人士宣称,虽说我国赖氨酸生产能力充足,但是使用低蛋白日粮配方技术,可以减少约5%至7%豆粕消费需求,折合大豆上百万吨。因此,通过低蛋白日粮饲料配方减少我国对大豆的实质消费需求,确实具有可行性、可操作、可持续。
笔者了解到,低蛋白质日粮技术,主要是根据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在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通过添加适宜品类和数量的工业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排放的技术。据相关人士介绍,向畜禽饲料中补充氨基酸,做到限制性氨基酸的平衡是推广应用低蛋白质日粮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目前,有研发团队和饲料加工企业已研发了赖氨酸硫酸盐、色氨酸、氮氨甲酰谷氨酸等新型饲用氨基酸的低成本产业化生产工艺,为低蛋白质日粮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创建了低蛋白质日粮的能量蛋白质平衡模式和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平衡模式。此外,也有研发人员突破饲料中净能的测定技术,建立了用一般化学成分估测猪饲料中净能值的数学模型。
其实,除了降低蛋白质水平,提高低蛋白日粮配方技术,保证饲料品质安全之外,还可以通过微破碎颗粒技术、可消化蛋白调控技术等。据悉,某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的高消化蛋白原料,通过特殊加工工艺对蛋白原料进行熟化和膨化,很好地促进畜禽胃肠道前端的消化率,同时改善适口性,提升其采食量。此外,利用微破碎颗粒技术加工饲料,成品介于粉料和颗粒料之间,使饲料在畜禽胃肠道中分布更均衡,消化吸收更彻底。
有人认为,新标准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这会使肉蛋制品品质下降。也有人表示,新标准的变化是“被迫降级”。其实不然,业内指出,降低蛋白饲料用量只是动物摄入的营养结构配比发生改变,并不影响猪肉和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更何况动物跟人是一样,大鱼大肉出多了,不易消化或者营养过剩,关键还是提高相关饲料加工工艺、技术,保证饲料的营养、适口和品质。
总而言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应该从长远考虑,站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平,积极进行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升级,对禽畜饲料蛋白含量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养殖业*存在蛋白成分过高的问题,同时也是应对两项团体标准要求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