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洱茶消费大省,广东地区的茶客已经能从市面上购买并享用今年的秋茶,远在云南普洱茶产区,秋天稻谷成熟,此时的茶被称之为谷花茶,其采摘制作也接近尾声,我们走进西双版纳普洱茶产区,了解普洱茶生产制作过程。近期,我们推出“云南问茶”系列报道,为您展示云南西双版纳茶山的风物。
立冬之后,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然而立冬当日的云南西双版纳布朗山,依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秋日之景:阳光不吝惜热量洒落,大朵的黄色菊花和火焰花沿路绽放……从灰蒙蒙的佛山抵达西双版纳,最直观的感受是天清气爽,眼睛和眼镜仿佛被擦得清亮。
上午9时我们自告庄出发来到这里,为我们布朗山之行驱车引路的是佛山茶人高剑灵,他祖籍福建安溪,从事普洱茶生产和销售工作。一开始,茶对于他只是生意,2013年,他第一次踏上布朗山顶便有了归属感,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普洱茶由生意转为事业,如今,一年多达8个月的时间他在云南的茶山基地里,喝茶、看星、“看太阳从山坡那边滚下去。”
1、迄今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资料显示,布朗山布朗族乡距勐海县城86公里,位于勐海中缅边境,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至2082米之间,下辖7个村委会共53个自然村,颇负盛名的包括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等,以风味独特的古茶树而名震天下。
取道东面的山道向上行进,中午12:30,我们首先抵达贺开古茶园,一览“西保4号古茶树”,该树被木桩环绕保护,显示其超过600年的“老资质”,吸引游人不时与之合影。茶树直径一人无法环抱,青苔遍布茶身,树叶上多有虫眼,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2、每家每户都有茶园
继续东行,中午1:30途经布朗山——“班盆”寨子,位于西双版纳勐混乡,海拔1760米。据悉,班盆古树茶园海拔、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和茶树树龄与老班章近似,西面与班章相连,是一个拉祜族村寨。茶农岩坎龙正在加工尾水秋茶,外面坐着两位正在拣剔黄片、老茶梗的农家女,车间的摊晾槽里放着刚刚采下来的茶青,二楼的晒棚里,晒着刚刚揉捻好的茶青。据他介绍,这个月份,茶树发芽率少了,所以大树小树会混采,一公斤可以卖450元。
约5:30,我们行至以霸气出名的老班章村寨,因村中的喜事将近,少年在村道上插彩旗。据介绍,老班章村现有100余户,沾亲带故。
老班章40号伊娘阿谷是一座漂亮的新房子,行走其中,现代化家居用品一应俱全,宽敞的厨房里,93岁的老人依然守着炭火炉煮一大锅汤,笑着对来访的客人讲述本乡本土的语言。哈尼族新妇杨晴为访客冲泡两日前新制好的秋茶。她说,这间大房子去年建好的,超过1000平方米,从基建到装修花费三百万元。在老班章,每家每户都有茶园,丈夫是现在炒茶的主力,今年春茶4500元一公斤、秋茶3500元一公斤。去年,一家收入160多万元。她说:“前几天做的茶已经卖出去了,谷花茶采摘制作至11月20号左右,12月份修枝剪叶,此后到明年3月份都让树进行休养生息,我们都请茶工来采摘。古树茶都是祖宗们留下的财富,年份较轻的绝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辈种的,爸爸妈妈们也有种一些。”
3、炒茶好的标志是出茶香
颠簸了一天的山路之后,我们最终抵达了布朗山班等老寨,这是布朗山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寨子,约800人。晚饭过后,我们跟着本地师傅,到勐海禅韵茶业布朗山观山基地毛茶初制所炒茶,从热锅、炒茶到理条,鲜叶在火力作用下失去水分,香气层层变化,一开始还有青草味,慢慢地,茶香渐起……
炒茶师傅岩伍应生于1985年,制茶12年。他介绍,村里头有一百多户人家,共800多人,都是布朗族,其他村庄包括哈尼族,拉祜族。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本乡本土人,不爱外出打工,都喜欢留在家乡,以制茶售茶为生。虽然村与村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收入差距大,但他家拥有30多亩茶地,一年收三四万元过生活不成问题。岩伍应认为,炒茶,炒好的标志是出茶香,无青味。炒制时,起锅火温高时翻动动作加快,主要以“抛”为主,随着青味的散失,锅温降低,动作可以放缓,主要以“闷”为主,如果锅温高时翻炒动作缓慢,那么会出闷味和糊味。
岩干香师傅制茶8年,他亲手演示如何炒茶、揉捻、理条等工序,少言寡语,稍有羞涩感,他说自己就喝自己做的茶。他说:“我们采取手工揉捻,揉捻程度较轻,这是刚刚揉好的茶青,有点粘手吧。”揉好的茶青,薄薄一层,均匀的撒在竹制水筛上,放置室外日晒。
刚开始炒茶时还是夕阳西下时分,晚霞绚烂,随后日光暗淡,钩月升起,深蓝色的夜幕中,星星闪烁。制茶结束后我们在星夜的户外摆开一张簸箕,点一支蜡烛,烧一壶热水,在茶香中感受山气的沉降。
山居一夜,大大的落地窗邀山翠入室,下半夜下起倾盆大雨,晨起无阳,山间烟笼雾绕,寒炉煮茶,临窗望远,闲话暖阳,竟不知浮生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