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渡科山窝落箐片区是无量山西坡海拔1800米以上村寨种茶历史线索比较清晰,具有代表性的一片古茶区,这个大茶区的形成和它种茶历史悠久种茶活动没断过有关。瓦渡科山一带自然条件好、适宣人居,南诏国以前已有乌蛮族群居住,至少从南诏国开始乌蛮人就在地埂上套种茶树,半耕半牧的乌蛮部族迁走一批又来一批,侏俐人、倮倮人、蒙化人、香堂人、拉祜人、哈尼人都属乌蛮及其后裔,不管哪个支系的乌蛮人在瓦渡科山居住过,他们居住在瓦渡科山时都曾经种过茶,地埂上种茶的方式窝落箐一千多年来一直保留着。
从南诏国的史料和族学史书来分析,我个人的观点是:最早在瓦渡山地埂上种茶的族群应该是与蒙舍诏王族有关联的侎俐人或倮倮人,永德县俐侎人(景东这边称侎俐人)的古歌《龙门调》中唱到他们的先祖在景东住过,在景东种过茶。
《景东县志》和《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志》也记载倮倮人、侎俐人唐代已在无量山定居。侎俐人(俐侎人)的村寨都在海拔1800~2200米之间,他们是澜沧江两岸高寒山区种茶的先行者。倮倮人也是无量山高海拔地区的原住民,他们迁进无量山的时间早于蒙化人香堂人、哈尼人。
瓦渡科山水源丰沛,生存环境较好,开台地、开水田都有条件,即使在一千年前村寨的规模也不会很小,在蒙化人、汉人没有迁入瓦渡科山之前,瓦渡科山居住的是乌蛮系的休俐人、倮倮人地埂上种茶是乌蛮人首创的,南诏国时期瓦渡科山已有乌蛮人的村,乌蛮人已在地埂上种满茶树。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瓦渡科山下的窝落等到银生占城仅有60千米路,这诸山中有瓦渡科山可下定论,从莴落箐的地理条件和留下米的古茶树来看,窝落箐一带在南诏国时期是住户较多、茶树种得也很多的一个片区,研究南诏国、大理国的种茶历史,瓦渡科山和窝落箐古茶区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内容来自《茶出银山城界诸山—无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