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亲和力ige受体(fcerl)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表面。1989年maront等发现由ige介导在细胞表面形成抗原-ige-fceri交联物,从而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组胺、白三烯及其他物质。1991年metzger等报道,抗ige抗体或抗ige受体抗体也能与ige受体发生交联,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荨麻疹(血清中组胺持续释放)患者血液中,检测到ige抗体和fczri抗体。1995年hidc等报道这种血清中组胺持续释放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fcari抗体阳性。
1.致病作用 在皮内注射自体血清30分钟后,受试者皮肤出现风团和潮红现象,揭示了血清、皮肤中有组胺的释放。这种抗自体血清反应随着临床症状的消失也逐渐消失,在电镜下发现在皮肤测试点的肥大细胞有脱颗粒现象。揭示血清中组胺释放因子与变态反应疾病的相关性。
2。检测方法 大约有半数的皮肤测试阳性患者(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试验)血清中抗fctria或抗ige抗体阳性。而用正常人的嗜碱性粒细胞进行组胺释放分析的检测方法,要比皮肤测试法更为灵敏。这种方法对微小浓度(近似到3ng/m1)的单克隆抗ige受体抗体的检测非常灵敏,它不需要预先处理血清样品,但它受嗜碱性细胞的特性(尤其是它们对ige敏感性程度)的影响。
研究抗ige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发现,其可与ige竞争性结合fctri,且结合位点位于fceri胞外区的c末端。用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得到的igg型抗体结合表达有人ige受体的中国仓鼠细胞(cho),用包被fctri的elisa方法来检测结合的igg抗体。结合的igg的量与嗜碱性细胞释放组胺活性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方法的缺点是某些正常人血清中的igg存在非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部分依赖于重组fctri的细胞来源,也反映抗体与非人源性重组fctri间存在交叉反应。
3.临床意义 慢性荨麻疹的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皮肤风团、潮红,其病因为免疫和(或)非免疫性因素激活皮肤肥大细胞导致组胺等变态反应物质的释放,在这类患者中约60%有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约25%的患者体内出现fcarl2自身抗体,男女比例是l:53。
约三分之一的fcaria抗体是竞争性抗体,它与ige竞争结合fcari。血清中含有
竞争性fcari抗体的患者血清中ige浓度降低,体外实验证实,用慢性荨麻疹患者fcaria抗体阳性血清不能诱导嗜碱性粒细胞和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源于肺,心脏和小肠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说明fcari抗体参与某些变态反性疾病的发病。
许多慢性荨麻疹患者对常规的抗组胺h1受体甚至包括抗组胺h2受体的药物产生拮抗,对某些免疫调控治疗颇有疗效。血浆置换法可以暂时减轻症状或者达到有效治疗。静脉注射高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以缓解那些经注射自体血清后产生明显皮肤反应的患者的症状。对于严重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以使用低剂量的*a,但会产生令人头痛的副反应(主要是停药后立即复发)。一些更为特异性的治疗,诸如用ige受体或其类似物进行免疫吸附等,尚在研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