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大棚杏树病虫害的防治

杏树在保护地的生长期间,同在露地生长期间一样,容易受到杏疔病、细菌性穿孔病、根腐病、流胶病、褐腐病、炭疽病、疮痂病等病的危害,和桃蚜、桃一点叶蝉、桑白蚧、朝鲜球坚蚧、杏仁蜂等害虫的危害,造成树体衰弱,甚至死亡,影响杏树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及时防治病虫害,是大棚杏树获得优质丰产的关键之一。
(一)主要病害的防治
1.杏树的生理性病害
(1)杏流胶病
杏流胶病是一种典型的生理性病害。引起该病的原因很多,如雹伤、虫伤、冻伤、日光灼伤、机械创伤等。在高接换种或大枝更新时常易引起流胶病。夏季修剪过重,施肥不当,土质粘重,酸性过强,农药使用不当、造成药害等,均能诱发流胶病。
症状:流胶主要发生于枝干和果实上,树干、枝条被害时,春季流出透明的树胶,与空气接触后,树胶逐渐变褐,成为晶莹柔软的胶块,最后变成茶褐色硬质胶块。流胶处常呈肿胀状,病部皮层及木质部逐渐变褐腐朽,再被腐生菌感染,严重削弱树势。果实流胶多在伤口处发生,流胶粘在果面上,使果实生长停滞,品质下降。
病原:杏树流胶病的病原菌为轮枝孢菌等数个种。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丛梗孢科。初步确定,该病原菌是因生理病变造成流胶后而侵入的腐生菌,该菌侵入后又使流胶现象更为加重。
发病规律:该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通过风和雨水的传播,侵入伤口或流胶处。病菌可潜伏于被害枝条皮层组织及木质部,在死皮层中产生分生孢子,成为侵染来源。
防治方法:①避免使树体造成机械损伤。万一造成了损伤,要及时给伤口涂以铅油等防腐剂加以保护。②及时消灭蛀干害虫,控制氮肥用量。③在树体休眠期用胶体杀菌剂(按1千克乳胶+100克50%退菌特的比例配制而成)涂抹病斑,以杀灭病原菌。
(2)杏裂果病
杏裂果病是杏果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裂果使杏的商品价值降低,给果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症状:杏裂果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杏果大部分呈放射状开裂,即以果顶为中心,呈条状向胴部及果肩放射延伸开裂。其二是先从缝合线处开裂,若条件合适,裂隙很快就深达果核处,使果实开裂成张嘴状。这种果实,从开裂到成熟,各种病原菌及金龟子类害虫,就乘隙而入,使其受到侵染和危害。
病因:裂果是一种由水分变化而引起的物理变化。该病的发生,除了与杏的品种、土壤粘重度、杏树的生长势有关外,还与久旱遇雨或大灌水、果皮薄、日光灼伤、机械性受伤、喷施农药或生长调节剂的时间不当等因素有关。
发病规律:病果大多是果实第二次速长期开始裂缝,特别是着色期及着色部位发生最为严重。此时,果实可溶性糖大量转化积累,使果实的抗压力减小,若遇阴雨或久旱突然降雨或喷药,果实就通过根系或果皮吸收大量水分,使果实产生异常膨压,超过了果皮和果肉组织细胞壁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最终导致裂果现象的发生。裂果的内因,除与果实表皮的厚度有关外,还同表皮的可塑性、果实皮层薄壁细胞的厚度与弹性有关。而与杏的果肉中果胶的酶活性、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防治方法:①选育抗裂品种。如选择特早熟或晚熟品种,和果皮厚、果肉弹性大与可塑性小的抗裂品种。②树盘覆草。这样能避免因降雨及太阳直射所引起的土壤湿度的急剧变化,使树冠下面的小气候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减少根部吸收水分的速度和数量,保证果实代谢作用的协调进行。从而减少裂果的数量与程度。③适时浇水。给杏树浇水,要适时适量。尤其是在杏果膨大期及果实着色期,更应保持土壤湿润适度,要防止过干或过湿而造成裂果。④喷施化学药品或生长调节剂。在果实膨大期及着色期,连续喷布两次200ppm农乐牌“稀土”可以防裂;喷布0.1摩氯化钙溶液可有效减少裂果;喷布氢氧化钙溶液也可减轻裂果发生的程度。
2.杏树的侵染性病害
(1)杏疔病
症状:这种病又叫叶枯病和红肿病。主要危害新梢和叶片,也危害花和果实。新梢染病后,整个新梢的枝、叶都发病。病梢生长较慢,节间短而粗,其上叶片呈簇生状。表皮初为暗红色,后为黄绿色,其上生有黄褐色突起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病叶先从叶柄开始变黄,沿叶脉向叶片扩展,最后全叶变黄并增厚。质硬呈革质,比正常叶片约厚4~5倍。病叶正面反面布满褐色小粒点。6~7月间,病叶变成赤黄色,向下卷曲。遇到雨水或潮湿,从性孢子器中涌出大量橘红色粘液,内含无数性孢子,干燥后常粘附于叶片上。病叶柄基部肿胀,两个托叶上也生有小红点和橘红色粘液。叶柄短而呈黄色,无粘液。病叶到后期逐渐干枯,变成黑褐色,质脆易碎,畸形。病叶背面散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病叶挂在枝上越冬,不易脱落。
病原:杏疔病的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疔痤菌科。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挂在树上的病叶是此病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春季,子囊孢子从子囊中放射出来,借助风力或气流传播到幼芽上,遇到适宜条件即很快萌发侵入。随着幼枝及新叶的生长,菌丝在其组织内蔓延,5月间出现症状,到10月间病叶变黑,并在叶背面产生子囊壳越冬。
防治方法:①在秋、冬结合树形修剪,剪除病枝、病叶,清除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并予烧毁。翌春症状出现时,应进行第二次清除病枝病叶的工作。②发芽前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1次,以消灭树上的病原菌。开花前和落花后10天,各喷70%甲基托布津或50%退菌特800倍液1次。
(2)细菌性穿孔病
症状:这种病主要危害杏树叶片,也危害杏树的小枝及果实。叶片发病后,在叶脉处出现水浸状不规则圆斑。随之扩大,圆斑变成红褐色,直径约2毫米左右,斑点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或有一部分与叶片相连。若干病斑相连形成大的孔洞,严重时引起落叶。枝条受害后常发生溃疡。一年生新梢在春季有水浸状小疱发生,小疱呈褐色,长圆形,当病斑疱围绕枝条一周时,便引起枝条枯死。夏末,在当年新梢上以皮孔或芽为中心,形成水浸状紫褐色病斑,后扩展成较大近圆形斑块。病斑稍凹陷,边缘有时流出树胶。病斑干燥后龟裂,若干病斑相接,导致枝条枯死。
病原: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菌为短杆状细菌,一端有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枝条发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潜伏的细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病菌随杏树汁液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气孔、枝条和果实的皮孔侵入杏树体内。叶片一般5月份发病。夏季干旱时发病缓慢。7~8月是雨季高温时期,最适该病发生和蔓延,尤以连续高温的阴雨天发病最重。在树势衰弱、排水不良、通风透光较差和偏施氮肥的园内,杏树发病也比较重。
防治方法:①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予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源。②药剂防治。落叶以后,在扣棚前喷布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如若上一年发病严重,则喷75%百菌清400倍加44%乙磷铝400倍混合液。展叶后,喷硫酸锌石灰液(按硫酸锌1份、硝石灰4份、水240份的比例配制),或喷65%福美铁300-500倍液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3)疮痂病
该病又叫黑星病。主要危害杏果,也危害杏树枝叶。
症状:受害果实的发病部位多在肩部。初期,果实病斑为暗绿色、近圆形小点,以后扩大至2~3毫米,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果实接近成熟时,病斑呈黑色或紫黑色。由于病斑仅限于表皮,所以在病斑组织枯死后果实继续生长。病果常发生裂果,形成疮痂。枝条受害后期,病斑暗褐色,隆起,常发生流胶,以至最后枯死。叶片受害后,背面出现绿色病斑,以后变为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穿孔或脱落。病原菌在枝梢病部组织中以菌丝状态越冬。
病原:杏树疮痂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暗色孢科。
侵染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杏树枝梢的病部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可以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而入侵。通常自杏叶背面侵入。病原菌侵入杏树体内后,菌丝并不深入寄主杏树的组织和细胞内部,而仅在寄主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的间隙扩展、定殖,形成束状或垫状菌丝体,接着长出分生孢子梗并突破寄主角质层而外露,然后形成分生孢子。病菌侵染果实的潜育期较长,约为40~70天,在新梢及叶片上为25~45天。由于潜育期较长,果实上当年产生的分生孢子虽可进行再次侵染,但对早熟品种来说影响不大,因在未显现症状前已经采收完毕。
防治方法:①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减少初次侵染源。②药剂防治。在落花后,喷布14.5%的多效灵1000倍水溶液,隔半个月再喷1次;或用25%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65%代森锌粉剂500倍液喷布。
(4)杏树根腐病
症状:发病初期,染病须根出现棕褐色圆形小斑,以后病斑扩展成片,并侵染到主根和侧根上。接着,腐烂韧皮部变成褐色,木质部坏死。若发现地上部分有叶片焦片,枝条萎蔫、凋萎、猝死等症状时,说明烂根已十分严重。
病原:杏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瘤痤孢目,瘤痤孢科,镰孢属的尖孢镰刀菌和茄属镰刀菌。
发病规律:杏根腐病原属于弱寄生菌类。由于土壤粘重,排水不良,造成根系通气不良,引起树势衰弱。病原菌从须根侵入。发病初期,部分须根出现棕褐色近圆形小病斑。随着病情加重,侧根和部分主根开始腐烂。继尔韧皮部变褐,木质部坏死、变黄或腐烂。
防治方法:①严格杜绝在粘重地、涝洼地和重茬地建立古园。这样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②给病树灌根。每株施用10千克硫酸铜或代森铵200倍液灌根,对根腐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③对重病区幼龄杏树可采用轮换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和预防。即在4月中下旬,对当年发病的植株,用200倍硫酸铜液灌根。在6月中下旬用代森铵200倍液灌根。对以往有根腐病史的植株,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