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生产废水除镍离子、镍离子出水0.05mg/l
项目背景
随着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半导体行业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引擎和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正在以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然而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电镀过程、蚀刻工艺等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含镍废水。
镍是一种有毒金属,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环境,会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含镍废水排放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满足排放标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企业通常采用深度处理技术进一步降低废水中镍的含量。
同时含镍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镍资源,通过深度处理可以实现有效提取和回收,不仅可以减轻环境压力,还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了解详细信息,可添+:二维码
目前半导体废水处理中的除镍工艺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电化学法、生物处理法等几种方法。
化学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处理含镍废水的方法,其原理是向废水中添加化学试剂,如氢氧化钠、硫化物等,使镍离子以氢氧化镍或硫化镍等形式沉淀出来。
离子交换法是一种深度处理重金属的方法,其原理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包括镍离子。离子交换树脂填充在柱子中,废水通过柱子时,镍离子被吸附到树脂上,然后通过反冲洗将离子从树脂上洗脱下来。
电化学法的原理是利用电解作用,将废水通过电解槽,在阳极和阴极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使得镍离子转化为其他物质并分离出来,从而去除废水中的镍离子。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等优点,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可能会比其他方法更高。
生物处理法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通过生物吸附、生物絮凝、生物转化、生物共沉淀等途径,来降解或吸附废水中的镍。这种方法虽然环境友好、操作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但处理效率通常会受到温度、ph值、废水成分等因素的影响,且对特定微生物的培养和管理要求较高。
处理含镍废水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单一的处理方法可能无法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或资源回收要求,所以企业处理含镍废水时,通常需要几种工艺组合使用。
为推进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互协调,该企业采用科海思含镍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处理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含镍废水。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工艺本项目处理水量是100m³/h,入水镍含量为0.3mg/l,出水要求做到0.05mg/l以内。
半导体生产废水除镍离子、镍离子出水0.05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