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澳门市场,茶叶分红汤茶与绿汤茶,且红汤茶贵于绿汤茶。
当时澳门英记茶行的卢铸勋偶然发现绿汤茶遇水受潮后会变成红汤茶,于是自行研究,将绿汤茶泼水后晒干,研制出红汤茶,卖到港澳、南洋等地。
这就是普洱熟茶的雏形——南洋泼水茶。但50年的历史断代,制工艺已经失传,无人知晓。
但泼水制作出来的红汤茶技术,却导致了「广云贡饼」的诞生。
而广云贡饼的茶叶调配了云南的晒青毛茶,云南省茶业公司也注意到了这种泼水茶,继而派吴启英、邹炳良等八人前去广东学习,以便在云南自行生产。
泼水茶技术经过云南试验研究,于1973年用大堆发酵工艺正式成功,是当代熟茶发展的标志性工艺,往后的熟茶工艺迭代,都奠基于1973年的大堆发酵技术,与红汤茶已无甚关系。
离地发酵、小堆发酵的创新
1973年的大堆发酵技术,生产的熟茶主要用于填补香港市场的需求,而港九商会长期压低熟茶价格,使得熟茶的制作工艺和品质都难以提升。
大堆发酵贴地层容易滋生低温杂菌,产生堆味等问题,清洁化生产的需求使离地发酵技术的应运而生。
大堆发酵对于原料的消耗量也使得较高等级的原料因为量少很难用于发酵。2000年以后市场繁盛,对于高等级原料发酵的熟茶需求,促使了小堆发酵技术的诞生,熟茶自此摆脱了大堆发酵的量体限制。
这两项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市场上熟茶的发展,也提升了熟茶的品质,也让更多人制作了熟茶。
微生物发酵
2017年,生物学对微生物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促使熟茶发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有效转化率,指的是普洱茶发酵中的「活性替换醇厚度」。假设一款毛茶活性100分,发酵出来,醇厚度只有50分,那么就只有一半的转化率。
通过创造微生物有利的环境来发酵,可以大幅提高熟茶的有效转化率,发出来的熟茶品质也就越醇厚。
而在熟茶的发展进化历史中,示范了一套成熟的茶叶审美体系。
这里的茶叶,不单指普洱熟茶,还包含所有茶类,普洱熟茶,不过是一个审美分支罢了。
多数中国茶,都会面临江湖与学术的问题,有的相处融洽,有的互不往来。
当我们着眼于更高层面,也就是多数人的品饮来看,审美体系的提出,不仅对于制茶业来说更为长久,对于茶叶文化的发展也赋予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