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55%以上、达到5.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翻番,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措施》聚焦山东数字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提出6个方面23条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数字设施支撑能力提升机制、创新产业数字化赋能机制、健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机制、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优化多维数字治理机制、完善数字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措施》提出实施“网络能力”提升行动,统筹5g网络建设布局,加快建设高质量、大规模独立组网5g网络,新开通5g基站15万个以上,总数达到30万个以上。
《措施》提到,实施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工程,完善数字经济企业分类激励机制,5年内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探索产数融合新路径,分别制定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细分领域“一业一策”编制路线图。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5年内服务企业数量翻番、达到80万家。建强工业互联网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提质增量行动,对新入选的国家级“双跨平台”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立数字设施支撑能力提升机制
1.实施“网络能力”提升行动。统筹5g网络建设布局,加快建设高质量、大规模独立组网5g网络,新开通5g基站15万个以上,总数达到30万个以上。对覆盖产业园区、服务大中型企业,面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垂直领域开展创新应用,且日均流量超过30gb的新建5g基站,省财政给予每个最高5000元补贴。大力发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完成宽带核心网络向tb(太字节)演进,新建10个以上“千兆城市”,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实施山东otn(光传送网)一体化工程、核心网北部大区扩容工程,统筹推进全省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大数据局)
2.实施“存储算力”提升行动。构建“2+5+n”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打造济南、青岛2个省级数据中心核心区,建设5个左右集聚区和多个行业节点。加快推动一体化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对纳入试点的国家级、省级区域大数据中心和行业大数据中心进行奖补,打造“山东工业云”品牌。加快济南、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建设。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省财政对每个已用物理机架分别最高给予1000元和3000元支持,全省在用标准机架数实现翻番,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40%以上。启动“风光储能+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5%以上,新建大型以上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低于1.25。力争全省算力综合指数提升2个位次、进入全国前五。(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通信管理局)
3.实施“感知能力”提升行动。加快物联网终端部署,面向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数字市政等领域配置千万级感知节点,物联网终端总数达到3亿个以上。深化全域感知平台建设,实施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打造“感知山东”。加快智能视频终端升级,重点公共区域前端感知设备智能化覆盖率及联网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健全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0个以上,启动“星火·链网”济南超级节点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大数据局、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
二、创新产业数字化赋能机制
4.探索产数融合新路径。分别制定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细分领域“一业一策”编制路线图。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5年内服务企业数量翻番、达到80万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四强七大”工程,推动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深层次变革,力争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27以上、保持全国前列。实施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工程,围绕医养健康、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智慧物流、金融服务、数字化贸易等重点服务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赋能。推进农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突出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制种育种等优势产业,新建300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培育更多数字“新农人”、乡村创客和创意农业等新业态。(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大数据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5.创建“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开展“产业大脑”建设试点,选择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化集成改革,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融通发展,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推动数字工厂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提升行业智能决策和产业链服务能力。开展“晨星工厂”突破行动,对标“灯塔工厂”标准,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重点行业,推广数据建模、数字孪生、工业元宇宙等创新应用,打造一批技术引领、集成协同、绿色低碳的“晨星工厂”。(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6.打造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制定全省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计划,强化数字技术对“十强产业”赋能增效,每个产业建设200个左右应用场景、推广300个左右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构建与数字化契合的全域性、多元化应用场景。建立“政府搭台、社会出题、企业答题”机制,定期征集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和优秀数字产品、服务方案,制定“需求”+“供给”两张清单;开展“百城牵手万项”活动,运用大数据实现“云速配”。(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大数据局)
7.建强工业互联网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提质增量行动,推动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蓝海、橙色云等平台向世界一流水准迈进,对新入选的国家级“双跨平台”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聚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轻纺等重点产业链,创新建立“大企业共建、小企业共享”模式,引导优势企业创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深耕行业需求的省级平台300个以上。健全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机制,对主营业务收入、用户及开发者数等指标综合排名前10位的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按其上年度实际服务企业上云上平台收入总额的10%-30%,每个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每年培育1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园区,对综合指标排名前5位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
三、健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机制
8.实施创新平台能级跃升工程。面向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创新需求,聚焦先进半导体、高端工业软件、未来网络、虚拟现实等重点方向,培育50个创新实验室、300个创新中心、50个创新服务机构和100个创新人才基地,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推进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数字化家电、数字多媒体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积极融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建好国家量子实验室济南基地、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争创中关村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9.实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设立数字经济项目,将智能制造、处理器协同芯片、数据空间、云数据库、智慧农业等纳入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布局。组织数字经济核心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承担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重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