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栗树丰产种植技术之三栗树土肥水管理

第三章 土、肥、水管理
第一节 土壤管理
一、修筑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是山地栗园的—j项基本建设,最好在建园前完成。因工程量大,无法一次完成的栗园,应按照建园设计方案,陆续完成水土保持工程。
l、等高撩壕:坡度8一15度的缓坡栗园,以等高撩壕的方式保持水土。撩壕的方法是沿等高栽植的幼树上方2—2.5米处挖沟,沟深40厘米,沟底宽40厘米,将挖出的土堆放在下侧,筑成土埂,埂高40厘米,顶部宽30厘米,这样便构成围山转式的壕沟。
2、梯田:坡度15—25度的山地栗园须修筑梯田。在幼树的上侧2米处开始挖土,表土堆放在下侧,底土堆在坡的上侧,筑成斜度45—60度的梯田壁,壁顶堆成土埂,壁底开挖排水沟,梯田面整理成里低外高的倾斜面,使水土流向里四。
地形变化较大,不能修筑水平梯田的栗园,可以修筑复式梯田或鱼鳞坑。
二、土壤改良与扩穴
生产中常见到因土层浅,土质瘠薄的栗园,需改良土壤。栗园的土壤改良需遵循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有利微生物活动的原则,实行深翻改土或扩穴,加厚土层,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肥力。缓坡和平坦地,用开沟犁深耕40厘米,拣出石砾。山地栗园实行扩穴,植后每年或相隔23年扩一次.宽60—80厘米,深60厘米。挖沟扩穴时将表土放在树干侧,心土放沟的另一侧,沟底放入粗有机质,回填表土,施入有机肥,再回填心土。
三、土壤管理方法
l、生草栽培与管理:生草法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实行生草栽培时,一般是在行间生草、株间清耕,或全园生草树冠下3米以内清耕除草2—3次。较粗放的生草管理方法是保留园内的自然杂草和灌木,每年割草、割灌2—3次,将割下的杂草灌木覆盖在冠下或压清。比较好的是人工混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此法缺点是生草与栗树争夺养分和水分,特别是土层浅和土质瘠薄的栗园尤为明显。
2、间种作物:我国集约栽培的高产园多数实行间种栽培,种植豆科作物、薯类和小麦等。有的地区实行与药材间种,例如树下栽植天麻、细辛等。还有的实行栗树与矮生果树间作,与草萄间种等,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起到以短养长的作用。
3、清耕管理:每年在园内除草松土23次,做到园内无杂草。此法管理的好处是能够节省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地温升高的快。缺点是土壤结构易遭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节 施肥
一、需肥特性
l、氮的吸收:萌芽前一个月,栗树便开始吸收氮素,随着萌芽、展叶、新梢生长、开花和结实进程不断增加吸收量,从新梢停止生长到果实成熟吸收量达到最高峰,收获后急剧减少。
不同时期缺氮,对新梢生长、果实发育及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花开前缺氮影响新梢生长和树体增重变小;开花期到新梢停止生长期缺氮影响树体发育和果实重量为最明显;果实膨大期缺氮易引起落果落叶。
2、磷和钾的吸收:开花前吸收磷非常少,花期吸收磷量增多,一直到果实成熟期都维持一定的吸收量。
缺磷时,会抑制氮素同化作用,降低萌芽,延迟展叶和开花,新梢细弱,叶片变小,花芽分化不良。增施磷肥,可以促进花芽分化,新梢生长,果实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抗性。
钾的吸收与磷相同。钾能够增强叶片的同化作用,促进树体健壮,增强抗性,提高坚果品质和贮藏性。缺钾引起代谢紊乱,降低产量。
二、施肥量
1、决定施肥量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树体的生长状况、结果情况、土壤特性、气候、地势、技术措施及管理水平确定施肥量。另一种方法是参照树体每生产100公斤栗果,需氮3.2公斤、五氧化二磷0.76公斤、氧化钾1.28公斤的量,按着预产指标,结合当地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以及树体营养状态计算施肥量。
2、施肥标准:栗树在我国分布广泛,南北跨纬度22度,处在温带至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各地土壤、气候条件很不一致,不能有统一的施肥标准,各地应当研制适宜的施肥标准。《板栗丰产林标准》制订了我国中等土壤肥力的施肥标准(表1—3),各地可参照《标准》制订本地区的施肥标准。
表1-3 中等土壤肥力的施肥量
树龄产量标准施肥种类全年施肥量其中基肥追肥 1-5年 30-100 n 4.0 2.0 2.0 p2o5 1.5 1.0 0.5 k2o 2.0 2.0 0 6-10年 100-150 n 6.0 3.0 3.0 p2o5 2.0 1.0 1.0 k2o 2.5 1.5 1.0 11年以上 150-200 n 8.0 4.0 4.0 p2o5 2.5 1.5 1.0 k2o 3.0 2.0 1.0
三、施肥时期
1、基肥:秋末至早春施入。
2、迟肥:可分别在开花期和果实膨大前(采收前40天)施入土壤。
四、施肥方法
l、土壤施肥: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在树冠下开环形沟或放射状沟,施入有机肥。环形沟深30厘米,宽20—30厘米;放射状沟施入时,距树干1一1.5米处开6—8个放射状沟,宽40厘米,深度内侧20厘米,外侧40厘米,呈斜坡形。施入基肥,混合化肥后覆土。追施化肥时沟深20厘米,宽15—20厘米,施州亿肥后埋土。第三种方法是穴状施入,即在树冠下挖若干个宽30—50厘米,深30—40厘米的穴,施入基肥后埋土。此法适于坡度较陡的山地栗园。第四种方法是全园撒施,均匀散布在地上,然后耕翻。此法适用于清耕栗园。
2、根外追肥:春季展叶后的雌花分化期,叶面喷洒o.3—0.5%的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花期喷洒0.1一o.3%硼砂,并混入0.3—0.5%的尿素(可有效地减少空苞的产生)。
3、压绿肥:压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方法。利用青棵杂草和种植的绿肥作物。雨季割下,覆盖在树冠下,上面覆土或在树冠下挖放射状沟,将青棵杂草放入沟内、埋土。
利用栗园内的枯枝落叶埋入土壤中,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办法。
第三节 生育状态诊断与管理
一、萌芽展叶状态与诊断
当气温达到12℃时芽开始萌发,芽萌动的早晚与所处地域的气温及品种而不同。在同一株树上,先端部位的大芽先萌动,可是在同一园内,单株之间、主枝、侧枝、枝组间会出现萌芽、展叶期明显推迟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树势的影响:在同一园内,旺势树、旺枝萌芽稍早且萌芽展叶期整齐;弱势树、弱枝稍晚,萌芽展叶期拖长。特别是进入结果期以后的栗树树势易衰弱,发育校长在15厘米以下且不充实,影响萌芽展叶。造成树势衰弱的原因有:一是整枝修剪不当,树冠枝叶过密,光照不良;二是病虫危害,如栗瘤蜂、红蜘蛛、天蚕蛾等危害,造成树势急剧衰弱;王是土壤不良,肥培管理不善,上年积累和贮藏养分不足。改进的方法是:第一进行细致的整形修剪,加大弱势树的修剪量,可剪除50-60%;第二防治病虫害;第三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及化肥,恢复树势。
2、冻、干害:幼树和结果初期栗树易发生冻、干害,即发生抽条现象,或主、侧枝、枝组晚萌现象,比正常树晚萌芽展叶7一15天。发生冻、干害的地方多为土层浅或排水不良的地方。再有就是坡向西南、西向的地方。防止措施是:一是实行高接,把嫁接部位提高到40厘米以上;二是改良土壤,加深土层,改善根系环境条件,增大施肥量,恢复树势。
二、新梢生长与诊断
1、新梢生长特性:栗树展叶后新梢开始迅速生长,至花序脱落后新梢便开始停止生长。栗树新梢的长度和长势与母枝的健壮程度呈正相关,母枝越粗发生的健壮的新梢数量越多。当年抽生的长势强壮的新梢,初期生长迅速,叶片大,节间长,开花前就能够判断当年生长好坏。栗树的顶端优势特性反应明显,从先端芽子萌发的新梢比下位芽茁发的新梢生长旺盛,通常先端l一3个芽萌发的新梢是着生雌花的结果枝。以下的新梢非常弱,5月中旬大部分停止生长,即所谓的弱枝。
栗树的新梢长短和粗度与种类、品种、年龄及营养状况有关。中国栗的新梢较短粗、丹东栗(日本栗)较细长,茅栗较细短。在同一种类中,新梢状态与长势依着品种的特性而不同。幼龄和结果初期新梢较长,生长旺盛,盛果期较短而粗壮,衰老树、弱树的新梢细弱。在栗树的生长栽培过程中,促进生成发育充实、形态粗壮的新梢是丰产稳产的关键,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特点和特性。
2、新梢生长的诊断:根据结果树盛花期母枝先端1—2芽萌发的新梢(结果枝)强弱将长势分为五级:
一级,过旺。母枝先端1—2芽新梢的平均长度,丹东栗超过60厘米,中国栗超过40厘米,新梢生长呈弯曲状态,节间长,叶片大,先端末展叶部的节间大于已展叶的下位节间。这样的势态,表示新梢生长势过旺,到了停止生长时期,新梢长度中国栗超过50厘米,丹东栗达到80厘米,长粗比小,呈徒长状态,产量低。继续生长形成冠内光照不良。叶片减少,产量不高。
这种类型的过旺树多发生在幼树阶段、结果初期、更新、修剪和氮肥过量的栗园。防止措施是:控制施用氮肥。夏季追肥时不施氮肥;夏季新梢生长达到40—50厘米时进行摘心,发生的二次枝40—50厘米时进行连续摘心,白露季节进行最后一次摘心;冬季修剪时以疏为主,少短截。
二级,强。中国栗(板栗),盛果花期新梢长30—40厘米,丹东栗40—60厘米。新梢端部弯曲,节间稍长,叶片大,未展叶部分节间与下节间等长,停止生长稍晚,此时枝长板栗为40—50厘米,丹东栗为60—80厘米。初果期的栗树主要表现此种状态,进入盛果期呈现此状态即为不正常。要根据品种和树势的不同,调整氮肥用量,可减少l一3成施氮量。修剪时减轻修剪量,以疏剪为主,少短截。
三级,中庸(粗壮)。丹东栗新梢长25—40厘米,板栗20—30厘米,新梢先端直立,节问中等,叶片中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