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茶叶这方面来讲,要深入探讨了解茶叶的保质期,我们应先了解茶叶的本质特征,即茶性。而对茶性的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茶、制茶、识茶、辨茶。
依照陈椽茶学系统,即茶叶的发酵程度与加工制作工艺来那个方面的要数,可将中国茶叶可细分为六大茶类,即: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其外观由绿向黄绿、黄、青褐、黑色渐变,茶汤也由绿向黄绿、黄、青褐、红褐色渐变。可以说,每类茶的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对其保质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发酵,其实指的是鲜叶自身活性酶所导致的酶促氧化反应的程度,不包括我们所说的由外部活性微生物引发的后发酵过程。
1、绿茶
从制作工艺来看,绿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以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为主。其干燥方法多是采用高温烘干,由于工艺改变了茶叶中的内酶,即使外酶进入也无法参与发酵。
对酶的活性稍微有点了解的茶友都知道,酶的活性是受温度的影响,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高温容易杀死酶的活性,只有温度适宜,内酶才会参与其中并发生变化。
从发酵程度来看,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绿茶特殊的制程与其茶鲜的发酵程度所致,故绿茶的保质期相对较短,但是若改变其存储环境,茶叶的保质期也会相应地延长或缩短。
综上所述,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茶叶易出现变质的情况,比如香气缺失、滋味淡薄等一些情况,但这相对于普洱茶来说就不太明显。而最初新鲜的绿茶需要存放1-2个星期之后口感会更佳,烘干的火味也随之减弱。
2、黄茶
从制作工艺来讲,黄茶的制作工艺相比绿茶的制程而言多了一道闷黄工艺,其茶性较寒。从发酵程度来看,以外观漂亮著称的君山银针为代表的黄茶品类,属于轻微发酵茶。总而言之,黄茶的保质期限略比绿茶较久,保质期一般为1-3年。
3、白茶
从发酵程度来讲,白茶为微发酵茶,业界一直有关于白茶的说辞是一年茶、三年宝、七年药。近年来,相关人士认为,白茶同云南地理保护范围内的普洱茶一样,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
就拿近几年来,一直被误解的云南白茶月光白来讲,按照制作工艺采青,摊晾,烘干或晒干制成成品茶,就是白茶。
从制作工艺来讲,白茶的工艺是最原始、最简单,也是最难制作的,但是如果茶鲜萎凋过度了也影响茶叶品质,一定要达到一个合理的程度范围之内才能制作出上等口感极佳的白茶。
如果白茶是自然晒干或阴干的话,茶叶内酶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在后期存储醇化过程中,茶叶的内在物质就能得到一个长期转化,就像普洱茶一样;内酶和外酶共同作用于白茶,就让它每一年呈现出不同的口感;如果是高温烘干的白茶,保质期则为2-3年。总的来说,一般新白茶的口感不如陈年白茶那么好喝。这就是白茶后期转化的力量。
4、红茶
从发酵程度来看,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碎红茶三个子品类。而从制程来看,红茶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步骤。
红茶的茶性,也决定了其成品的保质期限,比如滇红茶,在适宜的常规保存条件下,其保质期限类似黄茶,为36个自然月左右。
而在茶叶消费市场上,近年来比较深得女性茶友关注与追捧的晒红茶,其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茶性介于传统红茶与普洱茶之间,相对来讲,行业人士在理论上推测认为,晒红茶的保质期较传统滇红茶更久,但目前还未有存放期限在五年级以上成品茶作验证,故无定论。
5、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其实前期也参与了发酵,但后期发酵的过程更重要,普洱茶之品质,本身就是看原料、工艺、仓储的,而后发酵过程的主要环节在于仓储,针对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仓储环境够好的话,能存放得更久,品质也会转化得更好。
在普洱茶制作过程中主要是杀青,如果温度过低容易影响整个茶叶的品质。如果温度太高,制作出来就是绿茶化的普洱茶了。如果普洱茶干燥工艺采用的是高温烘干,而不是晒干的话,茶叶可能在当年喝起来口感、滋味等整体表现不错,但经后期存储一定时间后其品质可能有所下降,保质期也就缩减了,这就是保质期与工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