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龙锈病是穿山龙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侵染危害二年生以上植株叶片、叶柄、茎和果实。
病害名称:穿山龙锈病dioscoreaerust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为淡黄色小点,逐渐发展为黄褪色、隆起、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夏孢子堆,直径100-300微米。夏孢子堆叶的两面生,发病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叶片。植株生长后期在叶片上形成深褐色、坚实的冬孢子堆,散生或聚生,圆形或长圆形,常互相汇合成直径达2mm以上的大孢子堆。叶片提早变黄,枯萎,脱落,严重影响颗粒成熟和地下根茎的产量。
病原:
pucciniadioscoreaekom.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薯蓣柄锈菌真菌。夏孢子呈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14~25×12.5~20um,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表面有刺。芽孔不明显,可能1-2个。冬孢子圆柱形或棍棒形,顶端圆或平截,基部略狭,2-3室,多为3室,隔膜处略缢缩,55~90×15~23um,壁光滑,淡黄褐色,顶壁加厚且颜色加深,顶壁9~18um厚,上细胞芽孔顶生或略侧生,中、下细胞芽孔近隔膜,柄很短或近无柄。
发病规律:
在东北病害始发其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7-8月为发病高峰期。9月上旬产生冬孢子。冬孢子借助气流 或雨水飞溅传播。病菌越冬方式及场所不详。
防治措施:
1、注意选地: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穿山龙,避免在田间积水、杂草多、透风差的地块种植。
2、田间管理:保持床面清洁,及时除草,保持冠层通风,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喷施叶面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秋季叶片枯萎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3、药剂防治:选用12。5%腈菌唑1000倍、15%三唑酮600倍或62.25%仙生600倍、10%世高800倍液进行茎叶喷雾。根据田间降雨情况每7-10天用药一次,遇雨重新补喷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