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中国转型离不开民间金融的发展

“如果仅仅在愿望上希望社会更自由、个人有更大空间,没有金融市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不是有更多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厂房和出口产品,就能实现和谐社会。”
10月16日,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青年读书会上指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模式在危机中受到冲击,这样的模式或许已经走到尽头。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做的80国政府消费占gdp比重统计,过去60年我国民间消费率下降了一半,而政府消费率上升了一倍。实证研究表明,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越高,民间消费的增长率越慢。
所以陈志武认为,未来中国金融业必须依靠消费者金融来带动消费。“应该走出金融发展等于企业融资的误区。”他说,生产者融资需要解决好,但消费者金融需求被约束,可能会抑制需求,令产能高于需求,所以必须看到,金融为消费提供帮助的重要性与企业融资“*同等重要”。
他认为,金融的核心就是实现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价值配置和价值转移,帮助个人按照自己一辈子的收入来安排消费和投资。他说,美国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过度消费的倾向。从1880年代到1920年代,美国人从生产驱动型经济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经济,背景是百年工业革命使得规模化工业生产已趋成熟,产能开始过剩。“你要多少,我就能生产多少”使得生产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瓶颈,相反消费需求才是。
“产能过剩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陈志武认为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应该注意,发展经济不等于扩大产能和投资,或者加强建设。
“增加消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消费也是有价值的,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他说。
同时,他认为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将市场交换行为从传统人际关系网络中割离出来的过程。“文化、伦理道德是隐性金融交易得以执行的制度架构。”他说,人际网络像一个内部金融市场,虽然抑制了个性与个人自由,但这种方式使过去群体的生存能力zui大化。
而现在我国人口流动加快、个人自由与权利文化的兴起,以及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建立在家庭亲情网之上的经济交易功能正被金融市场取代。“如果不这样,人们的储蓄压力不可能下降,消费就上不了。”
陈志武认为,中国市场化的发展必然意味着货币化的深化。“从1980年到2006年,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从20%上升到200%。”他认为,相对于中国政府掌握资源的市场化程度,中国民间的市场化达到了更高的程度。诸如出租车、搬家公司、家政服务公司之类企业的出现,正是以货币化交易逐步取代传统隐形交易的过程。
现在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今年发行了过多货币,将引起通货膨胀。陈志武认为这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隐形交易正在显性化并货币化的结果。
“不能因为发行的货币很多,就认为流动性过剩,判断货币发行是否过头,主要是看通货膨胀。中国人相对于人情网络正在进行持续的市场化,虽然看起来口袋里钱多了,但是有些钱其实是原来就有的,只是未以货币的形式存在。”他说。
陈志武回答本报记者关于金融危机对美国后续影响的问题时指出,“并不是更多的管制就等于更少的危机。”他认为,监管更死不是避免经济危机的好方法,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家为了获取更多的选民支持,不断给银行施加压力,让银行提高杠杆率,增加信贷支持而造成的。
“而中国的问题是管得过死,如果民间金融不放开,那么中国模式的转型很难实现。任何管制不多的社会,金融产品的发展都能使个人和企业有更多的工具安排生活和生产业务,减少对政府的依赖。”陈志武认为,计划经济不需要真正的银行和市场,因为老百姓没有风险交易需求。而建设一个自由市场,金融基础的建设是一个主要方向。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