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缓动函数requestAnimationFrame 更好的实现浏览器经动画_基础知识

写缓动函数用到requestanimationframe函数,之前了解过一些,但总觉得又不是很了解,所以翻译一篇老外的文章,以便学习分享。
requestanimationframe是什么?
以前我们做动画需要一个定时器,每间隔多少毫秒就做出一些改变。现在有个好消息:浏览器厂商已经决定提供一个专门做动画的方法,即requestanimationframe(),而且基于浏览器的层面也能更好的进行优化。但是呢,这只是一个做动画的基础api,即不基于dom元素的style变化,也不基于canvas,或者webgl。所以,具体的动画细节需要我们自己写。
我们为什么要用它?
对于同时进行的n个动画,浏览器能够进行优化,把原本需要n次reflow和repaint优化成1次,这样就实现了高质量的动画。举个例子,现在有基于js的动画,还有基于css的transitions,或者svg smil. plus,如果浏览器的某个tab正在运行这样一个动画,然后你切到另一个tab,或者干脆最小化,总之就是你看不见它了,这时浏览器就会停止动画。这将意味着更少的cpu,gpu和更少的内存消耗,这样电池的使用寿命就大大延长了。
如何使用它?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 shim layer with settimeout fallback
window.requestanimframe = (function(){
return window.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webkit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moz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o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msrequestanimationframe ||
function(/* function */ callback, /* domelement */ element){
window.settimeout(callback, 1000 / 60);
};
})();
// usage:
// instead of setinterval(render, 16) ....
(function animloop(){
render();
requestanimframe(animloop, element);
})();
注意:这里我使用了“requestanimframe”,因为规范仍在不断变化中,我并不想任由规范摆布。
requestanimationframe api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window.requestanimationframe(function(/* time */ time){
// time ~= +new date // the unix time
}, /* optional bounding elem */ elem);
先给出chrome和firefox的版本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window.mozrequestanimationframe([callback]); // firefox
window.webkitrequestanimationframe(callback[, element]); // chrome
参数:
callback:(ff可选,chrome必选)
下次repaint调用的函数,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是当前时间
element:(ff无)
意译一下吧:其实就是画布了,而那个‘画',是动画。(the element that visually bounds the entire animation)。对canvas和webgl来说,它就是元素,对于dom节点来说,你可以不管它,如果你想稍微进行一下优化,也可以传个参数进来。
它到底靠不靠谱啊?
现在,webkit实现(nightly safari 和 chrome dev channel 可用)和mozilla实现(ff4可用)有一些的差异,mozilla的实现有一个bug。事实上,ff动画的帧数是这么算的:1000/(16 + n) fps,其中n是callback的执行时间,单位为毫秒。如果你的callback执行时间为1000ms,那么它最高的帧数也就只有1fps。如果你的callback执行时间为1ms,那么帧数差不多就是60fps。这个bug肯定会被修复,也许就是ff4的下一个版本吧。chrome10没有time参数(added in m11.弱弱的问下,m11是什么?),ff目前没有element参数。
我看了下火狐的那个bug,大概就是说:
ff的mozrequestanimationframe()永远不可能达到60fps,即使你的callback执行时间小于1000/60毫秒。举个例子: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function callback(time) {
window.mozrequestanimationframe(callback);
dowork();
}
如果dowork()耗时1000/60毫秒,那么帧数大约是30fps,而同样的动画如果使用settimeout(callback, 16),帧速则是60fps。似乎callback总是在callback执行完毕后的大约16ms再次开始执行,而不是在callback开始执行后的16ms再次开始执行,如果是后者,且计算又够快的话,就能产生60fps的帧数。
如果你是规范控,传送门在此
话不多说,首先来个经典的动画函数: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function animate(element, name, from, to, time) {
time = time || 800; //默认0.8秒
var style = element.style,
latency = 60, // 每60ms一次变化
count = time / latency, //变化的次数
step = math.round((to - from) / count), //每一步的变化量
now = from;
function go() {
count--;
now = count ? now + step : to;
style[name] = now + 'px';
if (count) {
settimeout(go, latency);
}
}
style[name] = from + 'px';
settimeout(go, latency);
}
姑且不论这个函数的设计存在局限性,如只能对以px为单位的样式进行修改。仅从函数的实现上来看,这可以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动画理念,其基本逻辑由以下部分组成:
获取起点值from和终点值to,通过动画需要进行的时间time,以及每侦间隔latency的要求,计算出值的改变次数count和每次改变的量step。
开启settimeout(fn, latency);来步进到下一侦。
在下一侦中,设置属性步进一次,如果动画还没结束,再回到第2步继续下一侦。
这个函数工作得很好,服务了千千万万的站点和系统,事实上jquery的animate函数的核心也无非是setinterval函数。
但是,随着现在系统复杂度的稳步上升,动画效果也越来越多,同时对动画的流畅度也有了更多的重视,这导致上面的函数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同时打开100个动画效果,根据上面的函数,很明显会有100个定时器在同时运行,这些定时器之间的调度会对性能有轻微的影响。虽然在正常的环境中,这些许的影响并不会有什么关系,但是在动画这种对流畅度有很高要求的环境下,任何细微的影响都可能产生出不好的用户体验。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些开发者就发明了一种基于统一帧管理的动画框架,他使用一个定时器触发动画帧,不同的动画来注册这些帧,在每一帧上处理多个动画的属性变化。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了定时器调度的开销,但是对于动画框架的开发者来说,统一帧管理、提供监听帧的api等,都是需要开发和维护的。
浏览器的直接支持
最终,浏览器厂商们发现这件事其实可以由他们来做,并且基于浏览器层面,还可以有更多的优化,比如:
对于一个侦中对dom的所有操作,只进行一次layout和paint。
如果发生动画的元素被隐藏了,那么就不再去paint。
于是,浏览器开始推出一个api,叫做requestanimationframe,关于这个函数,mdc的相关页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简单来说,这个函数有2种使用方法:
调用requestanimationframe函数,传递一个callback参数,则在下一个动画帧时,会调用callback。
不传递参数地直接调用该函数,启动动画帧,下一个帧触发时,会同时触发window.onmozbeforepaint事件,可以通过注册该事件来进行动画。
第2种方法由于依赖于firefox自己的事件,且beforepaint事件还没进入到标准中,所以不推荐使用,还是使用第1种方式比较好。此时,我们的动画逻辑可以变成这样:
记录当前时间starttime,作为动画开始的时间。
请求下一帧,带上回调函数。
下一帧触发时,回调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为当前的时间,再与starttime进行比较,确定时间间隔ellapsetime。
判断ellapsetime是否已经超过事先设定的动画时间time,如果超过,则结束动画。
计算动画属性变化的差值differ = to - from,再确定在ellapsetime的时候应该变化多少step = differ / time * ellapsetime。
计算出现在应该变化到的位置math.round(from + step),并重新对样式赋值。
继续请求下一帧。
新的动画函数
下面就是一个全新的动画函数: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function animate(element, name, from, to, time) {
time = time || 800; // 默认0.8秒
var style = element.style,
starttime = new date;
function go(timestamp) {
var progress = timestamp - starttime;
if (progress >= duration) {
style[name] = to + 'px';
return;
}
var now = (to - from) * (progress / duration);
style[name] = now.tofixed() + 'px';
requestanimationframe(go);
}
style[name] = from + 'px';
requestanimationframe(go);
}
到这一步,还剩一个问题,那就是并不是每个浏览器都支持requestanimationframe函数的,所以再做一个简单的修正。
根据firefox的特性来看,其mozrequestanimationframe提供的最高fps为60,并且会根据每一帧的计算的耗时来进行调整,比如每一帧计算用了1s,那他只会提供1fps的动画效果。
而chrome的高版本同样也实现了这个函数,叫webkitrequestanimationframe,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opera的orequestanimationframe和ie的msrequestanimationframe,所以这里一并做一个简单的兼容处理: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moz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webkit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ms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orequestanimationframe ||
function(callback) { settimeout(callback, 1000 / 60); };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