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星期二,昆明小范围降温,风略大。这一天是雨水,恰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茶业复兴与吉普号联合举办的二十四节气茶会之雨水茶会如期举行。本期茶会的主题是“普洱茶的生态环境决定论”,我们来到了位于翠湖边的清枫明阅茶书空间,这一天,我们聊干货,也猜灯谜,可谓是精彩纷呈,亮点多多。
陈朦:欢迎大家来到24节气的雨水茶会,今天是2019节气茶会是第二场,当我们开始关心最古老的节气茶会,才发现最古老的智慧就在其中。上一场立春茶会恰逢除夕,我们的主题是和家人共饮一杯茶,今天是雨水茶会,我们会聊生态,喝藏峰,吃茶煮汤圆。今天我们会根据品鉴卡来进行抽奖。
雨水是万物的供给,它对春茶也必不可少,现在茶山上已经有春茶开始发芽。我先给大家介绍雨水节气的物候: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月令七十二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也提醒大家,雨水之后慢慢会有降水,以后出门要带伞。这个节气的养生,大家要少吃生冷食物。
接下来请茶艺师为我们冲泡吉普号藏峰生茶,我们先来看一个藏峰的宣传片。
小黑:我对春天印象最深的是惊蛰,雨水是在惊蛰之前的一个节气,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从昨前天开始昆明就开始变冷,今天没下雨,但温度还是低一些。来得早的朋友喝到是我们去年试验做的藏峰白茶,我们现在喝的是藏峰生茶。藏峰是无人区,路陡,很难走。藏峰新版的包装新加了两个小印章:广州、深圳拿了金奖的标识。这款茶是强度很高的产品,在深圳、广东两地茶博会都得了金奖。
以前我们主要聊干货,今天加了节气和人文,但也定了一个主题,聊一聊生态环境决定论,简单来讲,就是风土决定论。风土最早是法国旧世界葡萄酒界提出的,他们研究了风土和葡萄的关系。就茶叶来说,除了品种,叶片质量和风土关系最大,也就是和海拔、降水、日照、土壤等因素的关系。藏峰的产区不知名,但拿了金奖,所以生态环境决定论没出错。我知道周帅过去一年也去了很多古茶园,他的一篇文章对古茶园进行了9个维度的分类,我们怎么看待茶园和生态?茶园和茶叶风格?这是很值得讨论的。
主持人:周老师去年跑了很多茶山,请周老师讲讲去年跑茶山的收获。普洱茶的生态环境和品质究竟是什么关系,请周老师为我们分享。
周重林:元宵和雨水一起,很罕见。今年除夕立春,也很罕见。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是最古老的节气时令,我们去年完整做了一年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我们也应该是第一群把节气茶会认真做完整的人,去年我们是在全球100多个地方做,今年继续和吉普号合作新一轮的二十四节气茶会。
昨天我刚从台湾回来,到阿里山,导游介绍阿里山最著名的是茶、咖啡、少数民族,北纬23度,和云南差不多是同一纬度,虽然隔山跨海,但特产也和云南相似。阿里山的茶卖得不便宜,1公斤4千,很多地方卖茶是论克数,我们云南还讲公斤。
去年我们在西双版纳完成了大环线考察,书今年中华书局会出,我写了一篇文章《云南古茶园的9种类型》作为导读,我们今天会推送。我认为小环境塑造不同的滋味,茶的品质、风格,和气候、土壤、种植方式关系很大。举个例子,比如望天古树,树很高,品质好,很贵,很多人不明白它的原理。
在原始森林里,树没有人干预,会自动脱枝,只剩顶部是绿色的。在原始森林里,所有的树都是向阳而生,新种的茶树也是这样的。和其他地方的茶相比,这样茶树持嫩度高,一芽四五叶还能嫩,还没有黄片。而且,这一片区的茶叶梗很长,很甜。人类为了模仿望天古树的风味特征,就有了藤条茶,藤条茶把茶树梳理成柳条状,把多余的部分去除,把营养供应到顶部。
我们的先民很有智慧,因为很少有人有能力采望天古树,但是藤条茶可以。再举个例子,南糯山树很高,先民为了采茶,就会绑石头,让树弯下来。还有砍主干,让它长宽。为了便于采摘,茶农有弯枝法,有垫石法。我们今年花了很多精力来做,是要找解释得通的规律。你到福建,到杭州等产茶区去看,一棵和一棵没区别,云南一棵茶与另一棵都是不一样的。云南的茶艺师如果没去过茶山,是很难和客户解释茶的口感。比如藏峰,茶艺师也会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介绍。在茶山,需要仰望,也需要俯视,看芽,看根,看土壤。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范式。
今天茶会开始前,我还和清枫明阅的主人王枫聊到,翠湖边塑造了昆明茶馆的风格、塑造了昆明的人文气质,茶不仅有利于健康,也助人灵思。汪曾祺等很多作家都是在翠湖边的茶馆写作,这是昆明最有文化的地方。云南大学赵仲牧先生就是在这附近的茶馆听到闻一多被刺的消息,闻一多遇刺的地方就在附近,在翠湖边每走几步都有故事。今天这个店的空间很漂亮,这个店的名字“清枫明阅”也很好。
陈朦:感谢周老师分享。茶业复兴主编杨静茜最近向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奇迹的苹果》,这部电影的内容和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种植有关,我想请她给我们做个分享。
杨静茜:首先祝大家元宵快乐,《奇迹的苹果》是根据日本果农木村秋泽的真实故事改变,讲的是男主角经过十多年的不停实验,终于用自然农法实现了苹果茶园无农药、无化肥的种植。这个电影的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因为苹果在种植的过程中,对农药的依赖很高。男主角坚持了10年,他的果树一直在生病,无法开花结果,因为果园一直没有收入,木村秋泽一家的生活十分艰苦,他最后几乎奔溃了。
在他决定放弃的那晚,他走向森林里准备结束一切,就在最后一刻,他惊喜的发现他没有成功的因素,是忽略了土壤,是神奇的土壤,让果树可以不需要农药化肥就可以健康的开花结果。回到茶树上,多元复杂,难以复制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产品风格的形成,这种模式的成本更高,正如我们今天再讲的,生态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我们看得到的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看不到的。
张理珉:茶叶鲜叶品质是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共同产生影响的。茶叶的营养,地下是靠土壤,地上是靠光合作用。我们今天喝的藏峰,我们看到宣传片中是无人区的自然环境,没有太多人为环境的干扰,茶的口感很协调。不同的区域,地上和地下部分环境不同造就了茶叶品质不同。同样的品种在不同环境的品质是不同的。不同山头的品质更多是生态环境不同,我觉得生态环境决定论是站得住脚的。
再结合雨水这个节气,我们谈谈水分,从生物学来看,很多东西都是离不开水,光线、温度。水促使茶芽萌发和春茶的生长。茶树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内含物质丰富,雨水来了之后,茶树发得更快。我们谈水,主要有三个方面:茶树本身的水分,空气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茶树喜欢潮湿,但是怕涝,气候对茶树的影响很大。
小黑: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讲一个话题:讲到生态环境决定论,是茶树生长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奠定了茶树品质的物理基础。科学思维是一个可证伪的路径,证实的思维路径我们是难以穷尽的。
我们用科学思维来想为什么树大的、长在森林里的茶会更好喝?我们说一杯茶汤好喝,第一个阶段是协调性,也就是内含物质比例协调。这种协调,一般是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协调。
这种比例是怎么得到的?是叶片的绝对日照时间少,而林木混生的森林里就是这样的环境,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态茶园的小树口感也可以好喝。日本的抹茶在60年代后期开始,采摘前就是要遮阴,降低酚氨比,这样的茶苦涩度低,鲜爽度高。
再往上一个阶段。分享一个例子,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中国本土原创的高端红酒,我知道一家是甘肃的银色高地,是两父女做了十多年,为什么在甘肃,是在模仿波尔多的贫瘠的土壤和土多石头的环境。土壤贫瘠,根扎得足够深,矿物质多,口感就很丰富。于此类推,一片环境差不多的茶园环境中,根系深的,风味的丰富性也要好,根系深了就能吸收到土壤深层的矿物质,弯弓片区土壤中铁的含量高,古树的滋味偏甜。
所以第一阶段,就看大环境,第二阶段看土壤、看根系。前几年我去过勐库一个小地方,池塘,这个地方海拔2000,有小溪,我们在初制所的时候觉得茶应该不错,但去到茶园发现植物破坏严重,日照太强,感觉润度协调性一般了。我们常年在跑,是用自身身体去体会自然环境,找感受。我们在用经验加科学思维,找出做茶的方法论,我们还在继续摸索。
杨芳:我是茶叶发烧友,我们保山有昌宁红,我觉得让人喝着舒服的就是好茶。
雏菊:普洱茶的核心就是人和自然。人和自然都是相辅相成的。
张理珉:我认为的好茶是安全卫生,有益健康,品质优良,性价比高。
黄老师:我们喝普洱茶是生命需要,也是社交的需要,茶确实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乐趣。我在版纳工作过5年,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很高,生态对于茶叶的生产有很重要的作用。前几天我看了《流浪地球》,我们要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流浪是很惨的。我长期关注生态和茶叶,人和自然怎么相处,从本质上大自然是不需要人类,人类是需要大自然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大自然。
其实茶叶成片种植对生态是有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护环境,任何作物,单一种植都是对生态有破坏的。我们要意识到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要好好保护。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过得更美好,人类一代代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马老师:我以前对茶并不是很感兴趣,后来喝着茶聊着天,觉得很享受,很清醒,很轻松。前段时间碰到北京做企业的,发现他们喝茶,除了口感,更注重保健。他们收集很多茶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云南正宗大树普洱茶是最环保,最生态的。我们从事这个产业的人要思考如何保护茶以及更好的把我们的茶推广出去。
林南:我是做生鲜电商的,在做水果选品我们都会对比不同基地。水果的有机种植是用生物防治法。茶叶有酚氨比,水果的各种成分的比例也很符合自然。我今天带来的沃柑的各种比例比较符合自然规律。为什么好?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身体好。
张衡:我是做拓片的。普洱茶我也很喜欢喝,很有健康的价值。我喝茶有20年,我觉得普洱茶的核心是健康、有营养价值。茶越喝越舒服的就是好茶。
在本期茶会,我们品尝到了蛮润龙珠煮汤圆,竞猜了茶知识主题的灯谜,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分享了美味。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本期茶会圆满结束,雨水已过,惊蛰将至,我们惊蛰茶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