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HJ 710.8-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观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
gb/t 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628 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大型无脊椎动物 macroinvertebrate
指个体不能通过 500 µm 孔径网筛的无脊椎动物(包括一些在生活史早期阶段个体较小的动物)。
3.2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freshwater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至少一个时期栖息于内陆淡水(包括流水和静水)水体的水底表面或 底部基质中的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刺胞动物门( cnidaria , 或称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线虫动物门(nemata)、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的动物。
3.3
密度 density
指单位面积上某种(类)动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3.4
频度 frequency
指某种动物在全部调查样方中出现的百分率。
3.5
生物量 biomass
指单位面积上某种(类)动物的总重量。
3.6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种类。
4 观测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观测区域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整 体状况;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观测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4.2 可操作性原则
观测计划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成果,立 足现有观测设备和人员条件,采用效率高、成本低的观测方法。
4.3 持续性原则
观测工作应满足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 理工作起到指导及预警作用。观测对象、方法、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不变。
4.4 保护性原则
避免观测工作对野生生物造成伤害,避免超出客观需要的频繁观测。若需要采集重点保 护物种,应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
4.5 安全性原则
野外观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观测过程中需做好安全 防护措施。
4.6 方法适用性原则
根据观测淡水水体的形态、大小、流量等环境条件,以及各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 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选择相应的观测方法。
5 观测方法
5.1观测准备
5.1.1 确定观测目标
掌握观测区域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其生 存状况的影响;为制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评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实施的有 效性等提供基础数据。
5.1.2 明确观测对象
包括水螅类和水螅水母类(刺胞动物门),涡虫类(扁形动物门),线形类(线形动物门),线虫类(线虫动物门),寡毛类和蛭类(环节动物门),腹足类和瓣鳃类(软体动物门),甲壳类、水蜘蛛类和水生昆虫(节肢动物门)。在开展物种多样性观测时,应重点考虑以下类群:
a)我国或国内区域性特有种、优势种或常见种;
b)对维持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有重要作用的物种;
c)具有重要社会、经济价值的物种;
d)对水域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5.1.3 制定观测方案
准备观测区域的水体形态图、基底类型图、1:10000 地形图等资料,根据观测目标和观测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案。
5.1.4 成立观测队伍,开展人员培训
组织观测力量,明确观测者的责任,为观测者提供技术培训,使观测者掌握野外观测方 法、操作规范和物种识别知识等。同时,做好全员安全培训,杜绝危险事件发生。
5.1.5 准备观测仪器和工具
准备观测仪器、运输设备和工具(参见附录 a)。检查并调试相关工具和仪器,对长期放置的仪器进行精度校正,确保各项设施完备且运行良好。
5.2 观测样点设置
5.2.1 定量观测
根据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形态特点、底质类型、水文状况、水生植物和淡水底栖大 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受污染状况等因素,在水域内设置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断 面或样线,使同一断面或样线上的差异程度尽可能小。在同一断面或样线上每隔一定距离设 置一个样点。
5.2.1.1 湖泊和水库
将湖泊、水库划分成入口区、深水区(或湖心区)、出口区、沿岸带,或污染区和相对 清洁区等不同区域,在这些区域分别设置 1 至若干有代表性的横断面。根据断面的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样点,或在断面的中部和靠岸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若干样点(图 1)。断面和样点的设置也可根据观测区人类经济活动对水域的干扰程度做适当调整。
5.2.1.2 河流
将河流划分成河口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上游河段,以及支流和干流的汇口区等区域,在各区域设置若干有代表性的断面,断面间隔以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图 2)。在同一断面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采样点(图 2)。采样点的数目和间距可根据河流的宽度、流速、底质类型和环境异质性程度等进行设定。一般情况下,若河面宽度不超过 200 m,可在每个断面的中部或靠岸一侧设置 1 个采样点;若河面宽度在 200 m 以上,可在每个断面的中部和左、右两侧分别布设 1 至多个采样点,样点间距一般在 100~200 m(图 2)。断面和样点的设置也可根据观测区主要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干扰程度做适当调整。

图 1 湖泊和水库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观测断面和样点布设示意图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