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餐厨垃圾处理工艺及设备

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工艺采用”预处理+反硝化/硝化生化处理(a/o)+外置式超滤(uf)+纳滤(nf)”的处理工艺。厌氧脱水沼液经过机械细格栅,去除污水中较大成分后,再自流进入调节池,在调节池内调节水质水量,调节内设潜水搅拌机,以防止池内污泥沉降
基本原理:
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ts,氨氮及总氮。废水生化性较差;氨氮及总氮较高;ts浓度较高。工艺上首先采用机械格栅去除大尺寸固体物,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格栅的机械过滤截留,为纯物理方法。采用两级气浮,去除废水中的ts,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投加混凝剂进行混凝反应,使悬浮物结合为大颗粒物质,然后通过气浮产生的微气泡与悬浮物结合,其气固结合物密度低于水,这样就会漂浮在气浮分离区表面,然后通过刮渣机刮除。这样,就去除了大部分的ts。codcr,bod5,氨氮及总氮的去除,则采用生化处理的方法。为提高生化处理效率,采用外置超滤膜与a/o生化处理方法相结合。为提高废水的生化性及去除总氮,废水*入反硝化罐。在反硝化罐的兼氧环境中,通过兼氧菌的水解作用,可以改善废水的生化性;利用其中的反硝化细菌作用,可将no2--n及no3--n转化为n2,总氮得以去除。反硝化罐通过碳源储罐外加补充碳源。废水经过反硝化罐后,自流进入硝化罐。硝化罐采用射流循环泵、射流曝气器和鼓风机进行曝气,利用好氧微生物的好氧氧化作用,去除水中的codcr 及bod5。通过硝化菌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no2--n及no3--n。硝化罐的出水混合液,通过混合液提升泵回流至反硝化罐,以使硝化罐产生的no2--n及no3--n通过反硝化转化为n2。a/o系统采用活性污泥法,采用外置式超滤膜代替传统的二沉池,完成泥水分离。通过超滤进水泵,将硝化罐的混合液提升至超滤装置,通过超滤膜的良好分离功能,使泥水分离。超滤产生的过滤浓液(即传统二沉池的污泥)回流至反硝化罐,进一步的参与生化反应,同时提高了污泥停留时间,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同时也可进入污泥罐,作为剩余污泥处理。超滤产生的清液,一部分进入超滤清液罐,一部分回流至反硝化罐,完成反硝化过程。超滤产水通过纳滤进水泵,进入纳滤过滤系统,进一步分离,提高处理效果,确保达标排放。
工艺特点:
工艺*成熟,所采用的气浮+a/o+外置uf+纳滤的工艺已经过多个项目的实践,出水稳定达标。膜过滤技术与生化技术的结合是当今废水处理的前沿技术。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图如图1所示:
工艺流程说明:
本工程处理规模为450m3/d,采用”预处理+反硝化/硝化生化处理(a/o)+外置式超滤(uf)+纳滤(nf)”的处理工艺。厌氧脱水沼液经过机械细格栅,去除污水中较大成分后,再自流进入调节池,在调节池内调节水质水量,调节内设潜水搅拌机,以防止池内污泥沉降。调节池出水经调节池提升泵提升至二级气浮机除ts、除油。同时为检修方便,在调节池内设置超越管至反硝化池。气浮浮渣至浮渣池。气浮出水自流至缓冲水池,再经缓冲水池提升泵提升至反硝化池。缓冲水池出水看水质情况投加外加碳源调节生化进水c/n比,进入a/o生化系统进行生化反应。
反硝化池中设有搅拌装置,污水在反硝化池中,在厌氧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去除污水中硝态氮,出水进入硝化池,池中进行充分供氧,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并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将污水中cod成分分解为co2和水,消除污染物。反硝化和硝化罐之间设混合液回流泵,以保证总氮的去除率,硝化池的泥水混合液经超滤进水泵提升进入超滤膜系统的,对混合液进行泥水分离,浓缩污泥回流进入反硝化池,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
超滤膜系统设有清洗系统,定时对超滤膜管进行冲洗,以恢复其性能。超滤出水部分达标排放,部分清液出水进入超滤清液罐,再由纳滤进水泵输送至纳滤系统进行分离进一步处理,经纳滤系统后,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被分离去除。纳滤出水与部分超滤出水混合达标后纳管排放,纳滤浓缩液至浓缩液池。
浓缩液和气浮浮渣通过提升泵外送至填埋场回灌,气浮浮渣提升泵和浓缩液提升泵互为备用。a/o生化池的剩余污泥则排入污泥储罐,通过泵送至脱水机房(2f)进行污泥离心脱水。脱水清液流入缓冲水池。
餐厨垃圾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目录
《节能减排技术丛书:餐厨垃圾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针对目前国内餐厨垃圾处理和国外的技术研究现状,对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综合全面的理论论述和实践研究,分析了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主要介绍了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所涉及的机械技术、微生物技术和控制技术,以及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并给出了实例。《节能减排技术丛书:餐厨垃圾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可供从事餐厨垃圾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满足大学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亦可对有机关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从事垃圾处理工作的政策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餐厨废弃物的概念和内涵
1.1.1 餐厨废弃物的概念
1.1.2 我国餐厨垃圾的主要特点
1.1.3 餐厨剩余物的危害作用
1.2 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必要性
1.2.1 餐厨垃圾处理的机遇与挑战
1.2.2 餐厨垃圾资源化的途径
1.2.3 餐厨垃圾处理的市场运作模式
1.2.4 餐厨垃圾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1.3 国内外餐厨垃圾的处理技术研究及管理现状
1.3.1 概述
1.3.2 国外餐厨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理
1.3.3 我国餐厨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理
1.4 餐厨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1.4.1 减量化
1.4.2 无害化
1.4.3 资源化
1.4.4 产业化
1.4.5 标准化
第2章 餐厨垃圾处理的技术与工艺
2.1 概述
2.2 餐厨垃圾的处理技术类型
2.3 物理处理技术
2.3.1 粉碎直排处理
2.3.2 填埋处理
2.4 生物处理技术
2.4.1 好氧处理技术
2.4.2 厌氧处理技术
2.4.3 蚯蚓分解处理技术
2.5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2.5.1 热解法的概念与分类
2.5.2 热解法的特点
2.5.3 热解法的典型工艺
2.5.4 湿热法
2.6 各种处理技术的经济分析比较
2.7 餐厨垃圾的综合处理工艺流程
2.7.1新乡市中天星火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工艺
2.7.2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工艺
2.7.3 湿热法处理餐厨垃圾的工艺流程
2.7.4 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工艺
2.7.5 生物发酵制氢工艺
2.7.6 提取生物降解塑料工艺
2.7.7 其他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工艺
第3章 餐厨垃圾的主要性质
3.1 物理性质
3.1.1 概述
3.1.2 组分
3.1.3 含水率
3.1.4 固含率
3.1.5 体积质量
3.1.6 黏度
3.1.7 热值
3.2 化学性质
3.2.1 挥发分
3.2.2 灰分及灰分熔点
3.2.3 元素组成
3.2.4 ph值
3.3 餐厨垃圾成分测定
3.3.1 营养成分测定
3.3.2 淀粉含量测定
3.3.3 挥发性固体和总有机碳
3.3.4 总氮测定
3.3.5 含油量测定
3.3.6 纤维素分解率的测定
3.3.7 垃圾生物降解测定
3.4 微生物含量及危害性分析
第4章 餐厨垃圾生化处理的机械技术
4.1 概述
4.2 餐厨垃圾堆肥过程动力学原理
4.2.1 物料平衡
4.2.2 能量平衡
4.2.3 生物降解动力学
4.3 搅拌
4.3.1 搅拌流体的特性
4.3.2 搅拌机理及机构组成
4.3.3 搅拌功率的计算
4.4 加热
4.4.1 概述
4.4.2 电加热
4.4.3 热管加热
4.4.4 蒸汽加热
4.4.5 太阳能辅助加热
4.4.6 微波加热与红外加热
4.5 脱水
4.5.1 脱水设备的类型
4.5.2 脱水设备的工作原理
4.5.3 脱水设备的特点
4.5.4 油水分离
4.6 干燥
4.6.1 干燥机的类型
4.6.2 干燥的工作原理
4.6.3 几种干燥方法的特点
4.7 除臭
4.7.1 臭气产生的机理
4.7.2 除臭方法
4.7.3 除臭产品
4.8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机的流体场仿真
4.8.1 基本控制方程
4.8.2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4.8.3 fluent求解
4.8.4 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5章 餐厨垃圾处理的控制技术
5.1 概述
5.2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的控制
5.2.1 控制方法
5.2.2 主要控制因素
5.2.3 其他控制条件
5.3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的控制系统
5.3.1 硬件设计
5.3.2 软件设计
5.4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的智能控制系统
5.4.1 智能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
5.4.2 智能控制系统的分类
5.4.3 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过程模糊控制器设计
5.4.4 模糊控制的优化
5.5 控制系统设计实例
5.6 展望
第6章 餐厨垃圾处理的微生物技术
6.1 概论
6.2 微生物简介
6.2.1 微生物的类型
6.2.2 微生物的特点
6.2.3 好氧发酵时不同种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作用
6.2.4 厌氧发酵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作用
6.2.5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类型
6.2.6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6.2.7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
6.2.8 微生物菌种的选择
6.3 餐厨垃圾em处理的技术及原理
6.3.1 餐厨垃圾的em处理技术
6.3.2 em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种类
6.3.3 微生物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原理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