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过年”,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来说,除了时间不同,其过年的方式都大同小异,不外乎家人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谈天说地,享受亲情带来的愉悦。而作者笔下的老班章村过年,又别有一番景致,除了家人和亲友,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八方客人,有茶商,有游客,可以吃,可以玩,完全是参加一次免费的以茶会友的盛会。可见,老班章村的“嘎汤帕”节,才是真正意义上和茶友紧密联系的“过年”。
哈尼族最热闹的节日——“嘎汤帕”节
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属牛日,老班章村都会在寂静的半夜和凌晨响起两种独特的声音。
先是“嘣、嘣、嘣……”舂粑粑的声音,初始只有一家响起,不大一会,整个寨子此起彼伏都响起了这种声音。
到天快亮时,“嗵、嗵、嗵……”,在老班章的畜牧林会传来一阵阵密集的火铳声,这是老班章各家各户用火枪射杀放养在林地中的牛。
这两种声音的响起,昭示着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嘎汤帕”节的到来。
“嘎汤帕”节,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嘎汤”这句哈尼族语,有的说是纪元年号,据说哈尼族的年号叫“嘎汤纪元”。但多数人则认为“嘎汤帕”意指万象更新或万物复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据传,古时候的“嘎汤帕”节要过十五天,以祭祖、宴请为主要内容。在过节的十五天内,天天设宴饮酒,耗费极大。至哈尼族第十四代祖先汤盘时,将过节的时间定为四天,规定从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属牛日举庆,属龙日结束。
1987年7月,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将“嘎汤帕”节定为哈尼族的年节,并把过节时间统一为公历1月2日至4日。虽然这种决定失去了传统“嘎汤帕”节的独有特点,但是,两个节日合在一起,倒是给很多其他民族的公职人员有了参加西双版纳哈尼族“嘎汤帕”节的机会,这个节日就热闹了许多。
节日活动的内容除了保留着以往的祭祖和宴请外,还增加了娱乐活动的内容。
按哈尼族的习俗,“嘎汤帕”节开始的凌晨,村中的“龙巴头”就要到井里背回村里的第一桶水,在家杀鸡献家神。
随后,“龙巴头”家最先传出舂粑粑的响声。紧接着,“嘣、嘣、嘣……”,整个村寨此起彼伏地响起了摏粑粑的声音,这种独有的低沉节奏声,昭示着“嘎汤帕”节的来临。
当“龙巴头”家的糯米饭蒸熟了,全村人都可以到他家吃手抓鸡肉和糯米饭团,祈求祖先保佑,并得到“龙巴头”的祝福。
老班章村的“嘎汤帕”节,欢快浓烈,参加节日的客人,除了附近村寨的亲朋好友之外,最大的特色是“人满为患”,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海外嘉宾。
客人的职业“五花八门”,多数是做茶的茶商,其次,由于“嘎汤帕”节在元旦,其他民族的公职人员到老班章村过节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一时间,老班章村人来人往,给节日陡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
在红河那边的哈尼族,每家每户把做好的酒菜连桌椅一起抬到街上,欢迎八方来客品尝,显示出欢快的节日气氛,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哈尼族“长街宴”。
而老班章村过节,是各家各户敞开大门欢迎八方来客。
老班章人好客,在节日来临之前,每家每户早就将自酿的苞谷酒备足,苞谷酒的度数不高,只有三十八度,喝起来特别上口,有酒的辛辣,更多的是甘甜。
主人家早已杀猪宰鸡、舂糍粑,把香喷喷的菜肴摆满桌子,你随便走进哪家,就不要讲客气,一坐下来,主人就会敬你两杯酒,随后,你就可以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
牛皮不能吹
老班章的“嘎汤帕”节,最隆重的是宰牛——并且是宰水牛。
老班章村富裕之前,宰牛对全村来说是一种奢望,到了现在,虽说不是家家宰牛,但是宰牛的户数非常多。
平时以制茶为主的小村寨,到了节前,曾经有过狩猎历史的村民会找出鸟铳,轻轻擦拭,在枪械的关键部位重新上油,拿出不知何时储备好的火药,装上铅弹。
清晨,天还未亮,几个小伙相约,挎着枪背着刀,走进祖宗划定的畜牧林,找到自家的水牛,开枪射杀,牛倒地之后,他们用长刀将牛分解,抬回村寨。
为什么老班章的哈尼族对水牛如此偏爱,而且,把重大节日中宰水牛作为最隆重的大事。
这恐怕和哈尼族迁徙历史以及现在享誉世界的高山梯田有着必然联系。
试想,哈尼族的祖先,依山筑田种植水稻,最主要的劳动工具便是水牛。虽然老班章的哈尼族人迁徙到了热带雨林区,他们和当地其他民族一样种旱谷、制茶,已经演化成了山地民族。但是,那种哈尼族祖先留在他们血液中的技艺——用水牛开垦梯田、种植水稻,直到今天,宰杀与山地劳作毫无关系的水牛,依然是老班章哈尼族人节庆日和祭祀中最有分量的大事情。
当水牛抬回村寨后,牛肉会分成许多份,按照寨子里的亲疏关系,分到各家各户,一同分享节日的喜悦。
牛头,过去是作为祭祀品供奉在祖宗灵前,或是挂在“龙巴门”上,驱邪避灾。在今天,现代人发现把牛头作为装饰品挂在家中更为时尚。所以,很多到老班章过节的亲朋好友会将宰杀好的牛头要走或买走,剔除皮肉,加工完毕后变成一件艺术品。
老班章的节日宴席都设在火塘边,其中有一道特殊的节庆菜肴,就是取牛身上最好的一块肉,用木棒将肉捶绒,加上盐、辣椒、醋、酱油、香菜、葱、姜、蒜拌匀。
此时,主人将新鲜的牛皮放在火塘上轻轻烘烤,处于半熟状态的牛皮会沾上炭灰,但这块牛皮上的灰不能吹,只能往木柴棒上轻轻地敲打,让柴灰脱落,然后,用刀将牛皮切成小块,放入成绒的生牛肉中搅拌。
这样,哈尼族最有特色的一道节日大菜就此完成,而“牛皮不能吹”的俗语也由此而来。
饮茶
走进老班章村,古茶树就簇拥着村寨,房前屋后皆有,应该是随口可以喝到在茶界号称为“茶王”的老班章茶。
其实不然,在“嘎汤帕”节期间,正是茶树的休眠期,既不采茶也不制茶,但真正的原因是,老班章的茶售价太高,每千克晒青毛茶在6000元左右,有些单株茶王树的春茶更是被“炒”到每千克18000元左右。所以,要随口喝到老班章春茶并不是那么容易,要想喝单株茶王树的茶更是异想天开。
平时老班章人喝茶以谷雨茶为多,有些甚至舍不得喝,基本上是用铁壶煮着老黄片喝。
老班章茶耐煮耐泡,而且口感清爽、甘甜无比,这与茶界所说的老班章茶的特征完全相反,只有回甘后的甘甜才找到这种认同感。
1月3日,我走进李副村长家,他的儿子接待了我,他拿出一块小茶砖,按照当代茶室方式给我冲泡,他一边泡茶一边不好意思地说:“这块茶砖是卖春茶抖碎的茶末和茶梗制成的,但是,可以保证是真正的老班章春茶。”该茶汤入口后,那种苦,那种涩,瞬间那种回甘,确实是极品老班章。
他还说:“由于老班章的春茶产量少,价格高,最精华的采摘时间只有20天左右,所以茶叶落地基本上就被茶商买走了,其余的只有谷雨茶和秋茶,也是十分精贵,每年都销售殆尽,每家每户铁壶里煮的都是老班章制茶后剔出的‘黄片’。”
此时,我恍然大悟。
在浓烈的节日期间,除了歌舞晚会,最有民族特色的是打陀螺和射弩,这两个项目已经被列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打陀螺
打陀螺不知是什么时候在老班章村被定为节庆中的娱乐竞赛项目。这个项目最有意思的是,它的胜负不是体现在竞赛的时刻,而是在陀螺制作过程中就可以决定胜负。
制作陀螺一般都要选取比较坚硬的木材,比如柚木之类,但是最好的是板栗树,因为板栗树的材质比较坚硬,特别是老板栗树,做出的陀螺旋转时间长,在打的时候还会发出“嗡嗡”的响声,颇有“陀螺王”的风范。
喜欢这项运动的人,在节日之前,都要上山去找最坚硬的材质,做上三四个陀螺备用,在比赛之前,反复抽打,最后选出最好的陀螺参加比赛。
所以说,这项运动是由两个环节构成,一个是打陀螺的人的技巧,另一个是陀螺制作过程中所用的材质及工艺。
射弩
从古至今,弩,都是人们远距离打击目标的一种武器。
现在只有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地区,仍然保持着把弩作为射击武器。虽然弩的射击距离没有箭那么远,攻击力度也没有那么强,但是,它比射箭要简单,射击动作更隐蔽。
一般善于用弩的民族都是生活在密林地区的狩猎民族,这些民族在弩箭的箭头涂上毒药,这时候再大的动物被射击后都会一命呜呼。
据老班章村的老人说,这种弩箭威力无比,只要几只就能射倒一头大象。特别在生产力低下时,弩箭的作用对于部落来说显得非常重要,生活中的狩猎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弩箭都会成为最重要的武器。
老班章村在“嘎汤帕”节日中的射弩比赛,是参赛选手最多,围观人群最为踊跃,人气最旺的竞技项目。
每个参赛选手都代表着一个小组,所以帮手较多,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经验丰富的昔日选手,他们围在参赛选手旁边,不停地给他支招,为他选最好的弩箭,当选手射中靶心时,全场欢呼雀跃,掌声雷动;而当选手脱靶时,全场嘘声四起,善意的嘲笑,也会使选手无地自容。
可见,射弩虽然只是作为节庆中的娱乐竞赛项目,但是,胜利依然是这个民族看得最重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