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没有大场面的非典型商业片,而且还是被很多业内人士认定为是“已经过时”了的谍战片,《听风者》能够取得如今首日破2000万人民币的票房佳绩,令很多人感到诧异。可是那些看片归来的观众们却并不意外,因为虽然他们没有看到十足十的追车、武打、爆破、枪战、情色、搞笑等视听轰炸,却依然沉浸在这个故事里体验了跌宕起伏。各种视听元素看似不及格,却又每每恰到好处。这正是麦兆辉、庄文强、梁朝伟、周迅这样一个顶级阵容带来的魅力。他们把故事的悲喜提升到了超越视听刺激的层面。观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跟随。
《听风者》之所以在没有强烈视听冲击的情况下依然紧紧抓住观众的神经,正因为主创调控节奏上的功力已臻化境。在艺术创作上,“得而复失”便会产生“悲”的张力,相对之“失而复得”便会产生“喜”的张力。纵观本片故事推进,正是不断地在“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之间转换,这不停的一悲一喜,犹如过山车般,让观众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索和跟随的主观愿望。梁朝伟和周迅精湛纯熟的演技,更是麦兆辉&庄文强大信息量吐露的最佳代言人,于轻描淡写间便引领观众沉浸于故事的跌宕之中。
比如影片伊始,电台丢失为“悲”,听说一个耳力超群的钢琴调音师可以寻回电台为“喜”;周迅找到钢琴调音师后发现其为勾搭别人老婆的烂人麻烦货为“悲”,在被人追杀的过程中周迅发现调音师的跟班梁朝伟的听力惊为天人为“喜”;梁朝伟性格与主旋律好战士大相径庭为“悲”,在周迅的引领下顽皮的梁朝伟展现惊人天赋帮大家寻回电台为“喜”......可以说,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剧情上推进着“悲”与“喜”间的更迭,直至最终,当观众已经对悲喜交叠的起伏感到熟悉后,才推出了更深层的悲与喜的交缠。所谓的电影节奏,可不单单指镜头和场景的转换、文戏武戏的穿插,而是这种剧情张力上的起伏啊。
而全片最大的戏剧高潮更是由最大的“得与失”造成,那就是梁朝伟饰演的何兵视力上的“得”与“失”。视力的“失而复得”原本是件喜事,可是却因此而导致了何兵在监听时发生了一点儿小失误,也由此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牺牲。在这样压逼感达到顶点的高潮,何兵经主动选择了令自己“得而复失”,以求从“悲”中生发出最后的力量,以帮助他实施复仇。可见,在最后的戏份里,麦兆辉&庄文强不仅仅是在平静地讲述得与失造成的悲与喜,而是更进一步探讨了得与失、悲与喜之间的转换问题。这要是被那些古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来评价,非得引用老子的那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