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米奇利(图片来源: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iographical memoir of thomas midgley, jr. 1889-1944 by charles f. kettering, prhsented to the academy at the annual meeting, 1947)
曾经发明含铅汽油的thomas midgley 在发明含铅汽油因为铅中毒修养之后,米奇利回到了实验室,继续自己的发明工作。1930年,他与凯特林合作,帮通用汽车的子公司北极(frigidaire)解决另一个问题——制冷剂的问题。当时大多数冰箱的制冷剂使用的都是二氧化硫和氨等有毒或易燃的化合物,一旦泄漏,就极易引发事故。北极公司想把他们的产品卖给更多人,就需要解决冰箱和空调的安全问题。
这次,米奇利的速度更快。短短3天,他就找到了一种十分“安全”的替代品—二氟二氯甲烷(ccl2f2,dichlorodifluoromethane)。凯特林描述它:“高度稳定,不易燃,不会损害人或动物的健康。”米奇利用同样的方法再次验证了它的“安全性”——倒在手上、放在鼻子下面闻。
好消息是,这次米奇利没有再请病假。坏消息是,二氟二氯甲烷还有另一个名字——氟利昂,并随后发现其耗损臭氧层。
对于氟利昂的定义存在不同说法。广义来说,氟利昂可以代指一大类含氟制冷剂,其中的氯氟烃类物质对臭氧层威胁,而米奇利发明的二氟二氯甲烷就属于氯氟烃类。
1930年4月,北极牌冰箱和空调正式开始使用这种新的制冷剂。随后,它还出现在了驱虫剂、灭火器等诸多领域中。到20世纪70年代,每年有多达100万吨cfc类物质被释放到空气中。直到1974年,美国的两位化学家才次发现,cfc可以在阳光照射下释放氯原子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让臭氧层变得千疮百孔。 臭氧洞(图片来源:nasa)
1985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法曼(joseph farman)和两位同事在南极科考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项触目惊心的事实:每年8~10月,南极上空都会出现一个巨大的“臭氧洞”,这里的臭氧浓度已经从300个臭氧单位降低到了220个臭氧单位。更糟糕的是,臭氧层的空洞还在不断扩大。
如果失去了臭氧层的保护,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会直接到达地球表面,导致人类的皮肤癌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臭氧层每减少10%,就会导致新增30万例皮肤癌患者。
美国环境历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john mcneill)为米奇利写了一副冰冷的墓志铭:米奇利“对大气的影响比历任何一个有机体都大”。
最后好消息是:臭氧层正在恢复之中,中纬度地区预计在十年之后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而南北极相对晚若干年。
来源:“含氟气体和环境温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