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我国刑法的刑罚中存在缓刑这一制度,那么什么情况下犯罪分子可以被适用于缓刑制度,什么情况下不能呢?接下来将由小编为您介绍关于不得适用缓刑的条件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不得适用缓刑的条件
(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4种情形一般不适用缓刑:
1、因侵犯知识产权被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后,再次侵犯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
2、不具有悔罪表现的;
3、拒不交出违法所得的;
4、其他不宜适用缓刑的情形。
(二)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三)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
二、适用缓刑的条件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三、缓刑的概念和意义
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如果在该期限内遵守了一定的条件,所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否则,仍然要执行所判刑罚。缓刑为近代学派所倡导。该制度起源于英国的教士恩赦、司法暂缓、具结释放,现代意义上的缓刑起源于美国。随着近代学派的崛起,缓刑制度被推广到了全世界。
缓刑制度的出现是为了纠正短期自由刑的弊端。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期限太短,既不能充分地展开教育、矫正,又使刑罚不具有相应的威慑力。因此难以实现刑罚特殊预防和个别预防的目的。
(二)将受刑人和其他犯人关在一起,容易导致交叉感染,习得犯罪经验和技术,强化犯罪意识,增大人身危险性。
(三)受刑人多数是初犯,对他们来说,即使是短期自由刑,也会使他们丧失对拘禁的恐惧感,降低其自尊心,容易使他们成为累犯。
(四)过多占用监狱设施,成为行刑实务的负担;对受刑人难以组织起来进行劳动,他们在服刑期间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的罪犯、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及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或无期徒刑罪犯不得适用于缓刑制度。以上便是小编为您带来关于不得适用缓刑的条件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