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作为一种工业控制的计算机,plc和普通计算机有着相似的结构;但是由于使用场合、目的不同,在结构上又有一些差别。
1.plc的硬件组成
plc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如下
plc的主机由cpu、存储器(eprom、ram)、输入/输出单元、外设i/o接口、通信接口及电源组成。对于整体式plc,这些部件都在同一个机壳内。而对于模块式plc,各部件独立封装,称为模块,各模块通过机架和电缆连接在一起。主机内的各个部分均通过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连接,根据实际控制对象的需要配备一定的外部设备,构成不同的plc控制系统。常用的外部设备有编程器、打印机、eprom写入器等。plc可以配置通信模块与上位机及其他的plc进行通信,构成plc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下面分别介绍plc的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以便用户进一步了解plc的控制原理和工作过程。
(1)cpu
cpu是plc的控制中枢,plc在cpu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协调工作,从而实现对现场的各个设备进行控制。cpu由微处理器和控制器组成,它可以实现逻辑运算和数学运算,协调控制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工作。
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整个微处理器的各个部件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从内存中读取指令和执行指令。
(2)存储器
plc配有两种存储器,即系统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系统存储器用来存放系统管理程序,用户不能访问和修改这部分存储器的内容。用户存储器用来存放编制的应用程序和工作数据状态。存放工作数据状态的用户存储器部分也称为数据存储区,它包括输入/输出数据映像区、定时器/计数器预置数和当前值的数据区及存放中间结果的缓冲区。
plc的存储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只读存储器
(2)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3)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4)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5)随机存取存储器
(3)输入/输出(i/o)模块
①开关量输入模块
开关量输入设备是各种开关、按钮、传感器等,plc的输入类型通常可以是直流、交流和交直流。输入电路的电源可由外部供给,有的也可由plc内部提供。
②开关量输出模块
输出模块的作用是将cpu执行用户程序所输出的ttl电平的控制信号转化为生产现场所需的,能驱动特定设备的信号,以驱动执行机构的动作。
(4)编程器
编程器是plc重要的外部设备,利用编程器可将用户程序送入plc的用户程序存储器,调试程序、监控程序的执行过程。编程器从结构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简易编程器
(2)图形编程器
(3)通用计算机编程器
(5)电源
电源单元的作用是把外部电源(220v的交流电源)转换成内部工作电压。外部连接的电源,通过plc内部配有的一个专用开关式稳压电源,将交流/直流供电电源转化为plc内部电路需要的工作电源(直流5v、±12v、24v),并为外部输入元件(如接近开关)提供24v直流电源(仅供输入端点使用)。驱动plc负载的电源由用户提供。
(6)外设接口
外设接口电路用于连接手持编程器或其他图形编程器、文本显示器,并能通过外设接口组成plc的控制网络。plc使用pc/ppi电缆或者mpi卡通过rs-485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实现编程、监控、联网等功能。
2.plc的软件组成
plc的软件由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组成。
系统程序由plc制造厂商设计编写,并存入plc的系统存储器中,用户不能直接读写与更改。系统程序一般包括系统诊断程序、输入处理程序、编译程序、信息传送程序及监控程序等。
plc的用户程序是用户利用plc的编程语言,根据控制要求编制的程序。在plc的应用中,最重要的是用plc的编程语言来编写用户程序,以实现控制目的。由于plc是专门为工业控制而开发的装置,其主要使用者是广大电气技术人员,为了满足他们的传统习惯和掌握能力,plc的主要编程语言采用比计算机语言相对简单、易懂、形象的专用语言。
1.图形式指令结构
2.明确的变量常数
3.简化的程序结构
4.简化应用软件生成过程
5.强化调试手段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
plc扫描的工作方式主要分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阶段、用户程序执行阶段和输出刷新阶段。如图所示。
1.输入采样阶段
在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依次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象区中的相应单元内。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状态和数据发生变化,i/o映象区中相应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也不会改变。因此,如果输入的是脉冲信号,则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必须大于一个扫描周期,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该输入均能被读入。
2.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plc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象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象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象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其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其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梯形图起作用。
3.输出刷新阶段
当用户程序扫描结束后,plc就进入输出刷新阶段。在此期间,cpu按照i/o映象区内对应的状态和数据刷新所有的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驱动相应的外设。这时,才是plc的真正输出。
输入/输出滞后现象
从plc的工作过程,可以总结如下几个结论。
·以扫描的方式执行程序,其输入/输出信号间的逻辑关系存在着原理上的滞后。扫描周期越长,滞后就越严重。
·扫描周期除了包括输入采样阶段、用户程序执行阶段、输出刷新阶段三个主要工作阶段所占的时间外,还包括系统管理操作占用的时间。其中,程序执行的时间与程序的长短及指令操作的复杂程度有关,其他基本不变。扫描周期一般为毫微秒级。
·第n次扫描执行程序时,所依据的输入数据是该次扫描周期中采样阶段的扫描值x依据的输出数据有上一次扫描的输出值y(n-1),也有本次的输出值yn;所n送往输出端子的信号,即是本次执行全部运算后的最终结果yn。
输入/输出响应滞后不仅与扫描方式有关,还与程序设计安排有关。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