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熏蒸剂的主要特性
影响熏蒸效果的因素
中国储粮害虫对的抗性状况
粮食中的残留
对人的影响
熏蒸的基础介绍及其主要特性、检验效果和气体检测(上)
1.1 的主要理化性质
分子式为ph3,也称磷烷。
分子量低(34),扩散性好;
沸点低(-87.5℃),挥发性好;
气体比重1.184,略重于空气,易于向粮堆下层钻透。
因此,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熏蒸剂。
在1个大气压30℃时,由1g/m3换算为百万分浓度(ml/m3)的换算系数为730。
大约0.14 g/m3为100 ml/m3(ppm)
1.1 的主要理化性质
气味:
纯净的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但由金属磷化物产生的气体往往带有乙炔味或大蒜味的气体(如少量的乙炔),使其暂时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一般1.5~3ppm时可嗅到特殊气味。
1.1 的主要理化性质
燃爆性:
在空气中,的自燃爆浓度下限为1.79%或26mg/l,浓度低于此值,不会发生自燃。
1.1 的主要理化性质
腐蚀性:
对一般金属的腐蚀性较小,容易与铜或铜合金等金属作用,导致金属被腐蚀。
1.1 的主要理化性质
与的显色反应:
能与作用,生成黑色磷化银的显色反应。
随浓度的升高显色可从黄、褐、至黑色。
因此,可用醮有溶液的试纸检测熏蒸环境或粮堆中有无的存在。
1.2 的杀虫机理
可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
可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2.1 害虫因素的影晌
不同虫种对的敏感性不同。
(见表2-1)
2.1 害虫因素的影晌
不同虫态和不同发育期对的敏感性不同。
一般规律是:成虫和幼虫对较为敏感,卵和蛹的耐药性要强。
2.1 害虫因素的影晌
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增加了熏蒸的难度
抗性种群在实验室毒力测定中通常称为抗性品系;以往从没有接触过某一药剂或表现较为敏感的种群,通常称为对这种药剂的敏感品系。
2.1 害虫因素的影晌
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增加了熏蒸的难度
对于抗性种群的防治,如果继续使用熏蒸,其浓度和密闭时间与防治正常(敏感)种群不同,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2.2 浓度和密闭时间的影响
浓度:浓度是指熏蒸空间内单位体积实际气体的数量(如:g/m3、ml/m3 等)。
剂量:是单位体积或重量粮食所用磷化铝或气体药剂的量(如:g/m3等)。
总用药量=总体积×剂量
取得好的熏蒸效果的关键是保持仓房内有效浓度,而不是剂量越大越好。
2.2 浓度和密闭时间的影响
浓度和时间与杀虫效果的关系称为ct积法则:
c×t=k
即杀死某种害虫需要达到一定的k值,k值越大杀虫效果越好。
但不*符合这一法则。
杀死某一害虫符合:
cn·t=k 的规律
这里c为有效浓度;n为毒力指数;k为常数。
即不同的浓度与时间组合只要达到一定的k值,就可杀死某种害虫。
大量实验证明n≤1。
如致死99%**螟休眠幼虫:
c=0.04~0.35mg/l(30~250ppm)时,n=0.9;
c=0.35~2mg/l(250~1500ppm)时,n=0.4;
c>2mg/l(1500ppm)时,n=0;即死亡率只取决于时间。
研究证明:当把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起昆虫麻醉反应,或称保护性昏迷。
因此,是以延长暴露时间为主导因素的熏蒸剂。
即:熏蒸延长时间比提高浓度更为重要。
熏蒸的基础介绍及其主要特性、检验效果和气体检测(下)
2.3 环境因素的影响
2.3.1 粮堆气体成分的影响
氧气的影响
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将氧气浓度控制在11%~8%的范围较为合适。
二氧化碳的影响
二氧化碳可以刺激昆虫呼吸,从而有助于气体进入虫体,提高杀虫效果。
2.3 环境因素的影响
2.3.2 温度的影响
温度影响害虫的生理活动
一般来说,使用防治储粮害虫温度应在15℃以上;
温度影响气体的挥发、扩散、吸附和钻透;
温度影响粮食对的吸附;
温度影响在仓内的分布。
2.3 环境因素的影响
2.3.3 风的影响
风使得仓房迎风面的压力增大,同时又使背风面的压力降低。 在风压的作用下,迎风面外界空气进入仓内,稀释并降低了仓内的气体浓度;在背风面,则熏蒸剂向外漏出,也使得此区的熏蒸剂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