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你知道茶的起源吗?

总有一杯茶,在人生的下一站等你。总有一个人,注定在生命的旅途与你相遇。
0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是“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据考据,茶叶可食用的这个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故事的主人公为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神农氏。根据该传说,神农氏坐在其皇宫花园内,茶树上的一片叶子被风吹起并落入其水杯中,其结果就是他发现这种饮品不仅味美,而且还具有提神的功效。自此,神农氏利用其在宫中的地位,在其臣民中大力推广茶这种饮品。
野生茶树的发现
早在三国时期(220-280年)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据《华阳国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后者指的应该就是野生大茶树。19世纪末,在四川中北部发现了类似野生茶树。1939年在贵州发现7米多高的一棵茶树。转年又在海拔1400米处发现了十余棵大茶树,有六多高。1957年在贵州发现了高达12米的大茶树。最有价值的是1958年在云南勐海县境内发现的一棵大茶树,树龄800年以上。1961年发现一棵32米多的大茶树,树围2.9米,树龄17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茶树。
“茶”名的演变茶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植物,但由于各地方言的不同,茶的生长阶段不同,叫法也有很多,有槚、姩、荼、荼、茗等。例如如诗经中的“诽谓茶苦”,这是最早出现“荼”字。还有茗,人们饮荼叫做,茗饮?。唐代人们把“茶”字减去一横,单独分出来个“茶”字。这是因为“荼”字的涵义很多,使用频率高,为区分,避免混淆,分化出“茶”字来。这是从文字学角度,文字发展规律的结果。像李白等唐代诗人的诗歌里就出现过茶字。李白有一首诗题日是《答族侄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荼》。
陆羽的《茶经》是在“茶”、“荼”并存使用的时代,最早一律使用“茶”字来著述的茶书。世界各国语言中的“茶”,都是从广东、福建地区的方言“茶”的音译转变而来的,因为广东、福建在当时是茶叶出口的港口所在地。
茶寿: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
对百岁老人长寿调查中发现,有四成百岁老人长寿诀窍是一生嗜茶如命,有八成百岁老人有饮茶习惯。长寿长到108岁,被长寿研究机构称为“茶寿”。
02.饮茶的发展过程
官焙春绿入贡时,担头猎猎小黄旗。甘香不数尝阳羡,密侍天颜喜可知。——[宋]徐荣叟
食药同源茶为人们所利用,最初是蔬食与药用并行,“食药同源”。由于粮食不足,利用野菜、野果、树叶,包括茶和稻米一起煮粥。经常是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南方流行。茶作为饮料,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西汉开始,距今2000多年。在此之前的,都是后人所说,没有当时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考证。
茶为羹饮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
茶为药引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唐代即有“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
茶的其它功效不成系统者,尚有如下数条:《格物粗谈》称:“烧烟可辟蚊:建兰生丸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救生苦海》称:“口烂,茶根代茶煎饮”。《本草纲目》:治“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抗癌:用壶煮制的茶水更有利于健康。与简单的在盛有沸水的杯子里泡茶相比,煮茶水的方法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抗癌化学物质。预防疾病:红茶的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研究表明:红茶功效不逊于绿茶且更有益于心脏。
03.饮茶之风的盛行
从唐代开始,饮茶之风在全国普遍盛行起来。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的兴起
唐朝的兴盛
榷茶制原始于唐代
宗教的兴起唐代是儒、道、佛三教合一,尤其是佛门茶事盛行推动了饮茶之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历尽汉魏南北朝,流传甚广,经过隋文帝的大力提倡,到唐朝发展到了顶点。寺院遍及全国各地。佛教各种宗派并立,尤其是禅宗为最盛。这种禅宗是外来佛教的中国化,深受中国士大夫和文人的推崇。“天下名山僧占多”,数十万寺后的僧人们种植茶树,办茶会,写茶诗,推波助洞。僧人在坐禅时为了提神,也只有靠饮茶,因为坐禅是不许吃东西的。“吃茶是和尚家风”成了俗语。《五灯元会》中记载,有人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答曰:饭后三碗茶。和尚们饮茶,带动了广大信佛的善男信女争相饮茶,促进了饮茶风气的普及。文人雅士在饮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又有了“禅荼一味”之说。禅宗讲究的是平常心,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平常自然,而且讲究“自悟”。
虽然佛教对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大的却是道家和道教。道家的天人合、道法自然的思想,崇尚无为、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性的率真、修炼成仙的梦想,和饮茶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点与日本、韩国注重饮茶的礼仪和形式大不相司。其次是儒家的中庸和谐的思想对中国茶文化有影响,最后才是佛教的“普度众生”的观念。安徹农大副教授丁以寿先生经过研究论证,得出结论:相比较而言,影响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是道教(道家),第二是儒家,第三才是佛教。影响日本茶道的,第一是佛教特别是禅宗,提倡“茶单一味”,“期一会”(“无常”思想),第二是道教,第三是儒家。影响韩国荼礼的,第一是儒家,特别是中国的宋明理学对韩国荼礼影响深远,第二是佛教,第三是道教。这是儒道释对中口韩茶文化的不同影响。
唐朝的兴盛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交通发达,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很丰富,历史上称为“盛唐”。唐朝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为茶叶生产、消费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促进了饮茶的风气。唐朝各地的名茶增多,全国有42个州产茶,相当于现在的16个省份。名茶的品种有:蒙山荼、紫笋茶等等。蒙顶石花荼天下第一,紫笋茶包括湖州顾渚紫笋和阳羡紫笋。阳羡就是今江苏宜兴。此外还有婺州的东白茶,寿州的黄芽茶,天柱山荼。“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都是当年对名茶的赞誉。
榷茶制原始于唐代唐以前茶没有税,只有贡茶,即原产地向朝廷进贡专用茶。由于没有赋税,茶农有利可获,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初期实行过茶税,但时断时续,到了唐代中期,当时的宰相王涯奏请实行榷茶制,即荼“专营专卖”。批准后自兼仼榷茶使,下令民间茶场全部收归为官办茶场,统治统销,民间存茶一律销毁,遭到人民反对,搞得人心惶愠,天下大怨。仅实行一个月,因“甘露之变”,王涯被宦官追杀,逃“至永昌里茶津,为禁兵所擒”,民众对茶禁怨急,就杀了他。继任者吸收教训,停止榷荼制,真正实行榷荼制的是北宋初期。所以说榷荼制的原始期不是宋代,而是唐代。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