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刑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刑法是规定了犯罪行为、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一部法律,刑法的目的在于惩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公正秩序。那么刑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这个问题的详细解答,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看下去吧。
一、刑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刑法的作用为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具体规定如下:
《刑法》第二条 【本法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刑法入罪四要件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体决定的。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客体,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就意味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就不能构成犯罪。
(三)主观要件,体现的是行为人在怎样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刑法对犯罪构成的心理状态有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
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故意”分两种,一是“希望‘,又叫直接故意,一是”放任“,又称间接故意。”过失“亦有两种,一为”过于自信“,一为”疏忽大意“。
(四)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三、刑罚分为哪两大类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三种。另外,还有一种对外国人适用的既是主刑又可以是附加刑,既可以独立适用又可以附加适用的驱除出境。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刑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的详细解答,从以上内容可知刑法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惩治犯罪、保障人权,刑法使用了强有力的手段维护了被害人的权益。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律师。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