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被植物作为现代城市绿化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园林植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园林绿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地被植物的研究也是当今城市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在介绍园林中地被植物的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园林地被植物引种研究的相关问题,探讨了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选择和应用。
1、地被植物的概述
地被植物,顾名思义是指覆盖地表面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低矮植物[1],这些植物植株低矮、枝叶密集、根茎发达、具有较强扩展能力,能迅速覆盖地面,且抗污染能力强、易于粗放管理、种植后不需经常更换,既可以用于大面积裸露平地和坡地的覆盖,也可用于林下空地的填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机绿化景观效益。
1.1地被植物的作用
地被植物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植物材料,在提高园林绿化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1]。很多地被植物具有观花、观叶、观果等多种观赏价值。在整体设计中,配置适当型、色、质地、高矮的地被植物,可以丰富园林绿化中的色彩和季相变化,增加园林景观。同时地被植物具有释放氧气、吸尘、杀菌和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污染、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减少扬尘的作用,对保护环境和控制污染起到较好的效果。地被植物的栽植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此外,地被植物的根系浅而且庞大,能疏松表层土壤、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对上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1.2地被植物的分类
地被植物按起生态特性可分为阳性地被植物、阴性地被植物和半阴性地被植物三类;按其生物学特性可分为木本地被植物(矮生灌木类、攀援藤本类、矮竹类)和草本地被植物(一二年生草本、球根、宿根植物)两大类。
1.3地被植物研究概况
园林地被植物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国内外为了摸清地被植物资源,研究和筛选适宜栽培和应用的地被植物优良种和品种,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园林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和利用,如国内1988年杭州植物园对杭州市的草本和木本地被植物进行了详细调查[2];国外1997年对蔷薇科10种地被植物的装饰价值、开花习性、耐寒性和抗病性,以及种植方式和对景观形成的影响[3]进行了研究;(2)地被植物的适应性和耐性研究[2],天津市对当地的13种地被植物的露地越冬、越夏的适应性,对它们的耐寒性和耐涝、耐盐、耐荫性作了研究。(3)地被植物对经济植物的促进作用,如1982年国外发现豆科地被植物的重要性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4)新优地被植物的引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野生乡土地被植物的引种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野生乡土地被植物的引种
野生乡土地被植物是指在当地处于天然状态的地面覆盖植物,包括低矮的草本和小灌木等[4]。乡土地被植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种类多样,季相变化丰富等特点,已成为构建园林植物群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2.1野生乡土地被植物引种意义
引种适合在城市环境中生长的野生乡土地被植物,可以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解决宜栽地被植物较少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1)乡土地被植物群落结构稳定,能持久发挥综合效益;(2)乡土地被植物可体现一个城市绿化特色;(3)乡土地被植物有利于体现乡土气息和自然韵味;(4)合理利用乡土地被植物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5)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具有生态安全性等等。
2.2野生乡土地被植物引种开发利用的思路
我国近几年对有些野生地被观赏植物进行驯化栽培,已直接应用于城市绿化中,有较好的观赏价值,且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大部分具有潜在开发优势的野生地被观赏植物还有待发掘。野生乡土地被植物引种开发利用可以遵循以下思路:(1)乡土地被植物资源丰富,在乡土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基础上,建立一个全面、准确、客观、有效的筛选评价体系,以提高观赏评价效率[4];(2)对能直接利用的野生地被观赏植物应加大力度推广,根据生物学特性,在适应的城市环境中广泛栽培[6];发挥植物园、公园、风景名胜游览区在乡土地被植物栽培上的示范作用,让人们了解和认识这些乡土地被植物,从而促进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和推广[4];(3)对不能直接利用而具有潜在开发优势的野生地被观赏植物,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驯化[5];(4)对野生地被观赏植物资源的保护,可采用组织培养保种,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当前不能利用的,可通过组织培养,出售组织苗,以达到保存利用目的[5];(5)通过科学研究,既要解决乡土地被植物产业化生产中的配套技术,也要考虑生产培育的成本以及商业价值和推广价值,尽量进行多品种大规模生产,避免单一品种在销售上的风险问题[4];(6)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地被观赏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搞好开发利用,应从生态环境平衡、观赏效果较好、城市绿化需要量入手,切忌乱挖滥采,以达到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5]。
2.3野生乡土地被植物引种主要步骤
目前,野生乡土地被植物引种主要包括以下步骤[6]:(1)在国内相近区域内,广泛引种地被植物;(2)观察植物的物候期、生物学特性;(3)进行抗逆性试验,包括耐旱、耐寒、耐荫、耐涝、抗病虫害等特性。(4)通过观察和试验,评价引种地被植物;(5)通过栽培试验,找出优良地被植物,筛选出值得推广的优良地被植物;(6)中试、扩繁、推广地被植物。
2.4野生乡土地被植物引种应注意的问题
在野生乡土地被植物引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7]:(1)植物的生态习性,在园林应用中主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能否适应环境条件,如全光、半阴、干旱、潮湿、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因此不能忽视植物生态习性,盲目栽培,要先引栽少量作实验,而后根据情况适当发展应用;(2)植物的耐踩性,在游人较多的路旁和游憩地被区应选用耐践踏能力强的深根性植物,以防止地被植物被践踏死亡。在游人较少和观赏地被区则可选用一些观赏价值较高、喜光、不耐践踏的植物;(3)植物的观赏性,在园林绿化中,引栽野生地被植物,一定要注意其观赏性;(4)采集,在采集野生地被植物时,不可乱采乱挖,采集要有轻有重。应在原来土地上留有一定数量的植物,不可因园林应用而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造成原有土地的土壤流失、地被灭绝等不良后果;(5)园林绿化。在园林绿化时,引栽野生地被植物应有步骤、有计划。不能不分场所、不分景观滥用。要根据园林绿化的要求来选择野生地被植物的种类和类型;(6)栽培管理,种植时不能因其适应性强,而管理过于粗放。
3、地被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园林地被植物的引种工作的进行,园林中地被植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广泛,并创造出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舒适、宜人。
3.1地被植物的选择标准
根据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方式,对可入选的地被植物提出以下标准[8]:(1)植株低矮,高度不超过110cm;(2)全部生育期在露地栽培;(3)覆盖力强,生长迅速;(4)观赏价值较高;(5)在生长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6)对人畜无害;(7)能够粗放管理。
3.2地被植物的应用范围
园林中适于地被植物栽植的地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9]:(l)园林中的斜坡地,来往人较少,地被兼有绿化美化和保持水土的功效;(2)栽培条件差的地方,如土壤贫脊、砂石多、阳光郁闭或光照不足、风力强劲、建筑物残余基础地等场所,地被植物可起到消除“死角”的作用;(3)某些不允许践踏之处,可借地被植物阻止入内;(4)养护管理不方便的地方,如水源不足、剪草机械不能入内、分枝很低的大树下等地块,选用覆盖能力强,耐粗放管理的地被很适宜;(5)不经常有人活动的地块,多集中在边角处或景点较少、园路未完全延伸到的地方,地被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整体景观的缺憾;(6)出于衬托景物的需要,如雕塑、溪边、花坛花境镶边处,可用地被植物加强立体景观效果;(7)杂草猖獗的地方,可利用适应强、生长迅速的地被植物人为建立起优势种群,抑制杂草滋生。此外,对于园林中乔灌木林下大片的空地,选择耐阴性好、观赏期长、观赏价值较高又耐粗放管理的地被种类,不仅能增加景观效果,又不需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养护。
3.3地被植物的设计原则
园林绿化中的植物群落类型多、差异大,地被植物的选用无固定模式,应根据“因地制宜、功能为先、高度适宜、四季有景”的原则[1]统筹配置:(1)应充分了解种植地的环境条件和地被植物本身特性[10],如喜光、喜阴植物的合理配置;结合种植地的环境条件和植物本身特性合理搭配,满足地被植物的生态特性要求达到稳定的绿化效果,如一些落叶树,冬季枝叶凋零,可在其下配置一些常绿、冬绿的地被植物种类;(2)应注意高度搭配适当,一般情况下,地被植物配置的景观功能主要是使植物群落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在高大乔木、矮小灌木下应选用不同的地被植物种类,使层次明晰清楚。如上层乔、灌木分枝都比较高时,下层的地被植物应选择高一些的植物种类,反之亦然。(3)应考虑色彩协调[11],景色怡人,地被与上层开花乔灌木配置时应注意色彩配合,且考虑花期错落或同期开放,其季相色彩的合理运用,可与上木相映成趣味,景随季变;(4)应考虑种植地段的面积大小和场景的开阔程度,区别配置,以免显得过于单薄或拥挤[1]。
3.4地被植物的应用方式
地被植物在园林之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其运用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大致有以下运用方式:
3.4.1按植物应用层次分类:(1)单层种植是指地被植物在空旷的绿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