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当事人提起的诉讼往往是会涉及到诉讼时效问题的,一般诉讼时效有专门的规定,那么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区别?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区别
(一)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二)法律效力不同: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表现为胜诉权之丧失,权利本身并不消灭;除斥期间的法律效力表现为形成权的消灭。
(三)价值取向不同:设置诉讼时效的价值在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加速财产的流转,消灭原有法律关系;设置除斥期间的价值在于消除当事人关系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原有法律关系。
(四)期间和计算不同:诉讼时效一般长于除斥期间,而且诉讼时效可能中止、中断甚至延长;而除斥期间固定不变。
(五)适用的主动性不同:法官不能迳行适用诉讼时效,只在义务人主张时效利益时,法官才能适用;但是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适用除斥期间。
二、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内容是什么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除斥期间,是指法律预定某种权利于存续时间届满当然消灭的期间。除斥期间是一种对形成权的行使进行时间限制的期间。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都是限制权利行使的期间,权利人在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在期间届满后均引起权利变动的后果。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
(一)适用对象不同。
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二)法律效力不同。
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表现为胜诉权之丧失,权利本身并不消灭,除斥期间的法律效力表现为形成权的消灭。
(三)价值取向不同。
设置诉讼时效的价值在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加速财产的流转,消灭原有法律关系;设置除斥期间的价值在于消除当事人关系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原有法律关系。
(四)期间和计算不同。
诉讼时效一般长于除斥期间,而且诉讼时效可能中止、中断甚至延长,而除斥期间固定不变。
(五)适用的主动性不同。
法官不能迳行适用诉讼时效,只在义务人主张时效利益时,法官才能适用,但是,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适用除斥期间。
三、除斥期间不同于诉讼时效的特征
(一)它是权利人依法可行使权利的期限,其本质是权利的存续期;
(二)它是法律规定的不变期间,一般不发生期间中断、中止或延长问题;
(三)其适用直接凭借法院职权,不取决于当事人诉讼主张;
(四)其期间原则上自权利确立之日起算;
(五)它所消灭的是实体权利(非胜诉权)且一般适用于形成权,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
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预备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民事权利有效存续的期间。除斥期间也是某种法律事实,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不行使其权利,其权利即被除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区别的相关知识,诉讼时效是可以中止、中断的,但除斥期间是不可以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