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大蓑蛾防治方法

大蓑蛾又名大袋蛾、大被袋虫、吊死鬼,属鳞翅目蓑蛾科,除雄虫外终身负囊生活,取食叶片,造成大的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可把叶食光,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胡桃科、杨柳科及悬铃木科的植物。
大蓑蛾后期为害状况
形态特征:雌雄异形。雌虫蛆形,长约26mm,体肥大,淡黄色或乳黄色,无翅,足、触角、口器、浮岩均退化,头部小,淡赤褐色。胸部背中央有一条褐色隆基,外生殖器发达。雄虫蛾形,长约18mm,体形中小,翅展34-44mm,身体褐色,胸背面有5条淡色纵纹。前翅红褐色,有黑色和棕色斑纹,后翅黑褐色,略带红褐色。卵椭圆型,长约0.8-1mm,淡黄色有光泽。雄蛹长约18-29mm,黑褐色有光泽,雌蛹长25-30mm,红褐色。雄幼虫长约18-25mm,黄褐色,胸部背板有一条白色纵向带,蓑囊长约50-60mm,雌幼虫长约28-38mm,棕褐色,蓑囊长约70-90mm。头部黑褐色。各缝线白色,胸部褐色有乳白色斑点,腹部淡黄褐色,有发达的黑褐色胸足,腹部退化呈盘状。
蓑蛾雄成虫(引)
大蓑蛾发生规律:一年一代,以幼虫在枝叶上的虫囊内越冬。次年3、4月份气温达到10℃以上时开始活动,此时食量最大。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中、下旬成虫羽化。该虫雌雄异型,雄虫羽化后将蛹皮留于囊口。而雌虫羽化后仍留在囊内,只将头、胸部露出囊口,分泌性信息素引诱雄虫前来交尾。交尾后雌虫将卵产在囊内蛹壳中后渐干枯死去。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再吐丝下垂随风传播,然后啮取植物组织碎片,以丝联结建造虫囊,3-4小时即成。囊成后幼虫头胸在外负囊取食,9月幼虫老熟后吐丝将囊粘于枝叶上。11月幼虫于枝条上封囊越冬。该幼虫喜光,故树冠外层危害严重,咬食柳、杨、刺槐、法桐及石榴等花木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喜集中取食,容易造成局部光秃。
大蓑蛾防治方法
1、成虫羽化前或日常管护中,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3、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药剂防治幼虫的适宜时间,可喷洒1.2%烟碱乳油100倍液或10%砒虫灵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