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在中国茶系统格局确立之处,把饮者的气质圈定在一个范围内,这也是茶饮区别于其他饮品的方式,茶是要求品饮的方法跟环境的特殊饮料,在茶叶加工完成后留有百分之十的冲泡空间,如何将这百分之十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我们要分享的主题:饮茶十三宜。
饮茶雅境·唐
唐代茶文化,考究品,重意境,茶圣陆羽的推动把品茶饮茶上升到一种艺术的赏识,精神的享用。经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的各个感官被充分调动,并得到精神上的熏陶,而且唐代文人喜欢十分享受舒适清幽的喝茶环境。
饮茶雅境·宋
宋代文人追求静的心态,较之前代更加注重内心的素养,尤其和唐代士人相比较,他们的思想成熟、深沉,情感含蓄、复杂。宋代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内敛深沉的特征。因此,宋代的文人多为深沉内敛、动中求静。
不置一杯酒,惟煎两碗茶。须知高意别,用此对梅花。---邹浩《同长卿梅下饮茶》
饮茶雅境·明
与唐宋相比,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明代人对饮茶环境的追求,更为精益求精。除了一如既往的追求山林之乐外,还主要表现在对饮茶场所的营造、茶寮的构建、茶侣的选择、侍茶童子的要求、饮茶宜忌等方面,这些对饮茶艺术和整个中华茶文化发展都有较大的贡献。
“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青石旁,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林飘烟。”
——徐渭:《徐文长秘籍》
茶事对于国人而言,自古就不乏经验的积淀,更不乏文人雅士潜心入微地总结宣泄。清初,隐居不仕的前明遗老冯正卿就曾在他的《岕茶笺》中,提出堪称品茗艺术集大成者之“十三宜”。
“饮茶之所宜者,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咏,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
——冯正卿:《岕茶笺》
“饮茶亦多禁忌,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陈,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花时间专注茶汤表现,在茶汤里感受幽幽的芬芳;能体会高山茶产自远离人间烟火的幽静之处,也享受和煦的阳光,山川树木、野花香,相互交替,充满了大自然的空间。越前行,越清晰,构建自己内心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