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活是指破坏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但尽可能避免影响其免疫原性或破坏血清中补体活性的过程。
常用的病毒灭活剂有β-丙内酯(bpl)和甲醛。
β-丙内酯(bpl)为四元环内酯类有机化合物,无色液体,略带甜味。bpl具有高反应性,易水解,可与羟基,氨基,羧基,巯基和酚基反应。
bpl曾被用作组织移植物和血浆的消毒剂、塑料聚合行业的单体、及丙酸酯化合物合成的中间体。由于存在致癌性,bpl在这些行业的使用已减少,但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疫苗灭活。
bpl与传统灭活剂甲醛的比较
对比项甲醛β-丙内酯(bpl)
作用原理 作用于病毒核酸的同时也作用于壳蛋白,破坏病原体蛋白的抗原性。 直接与病毒核酸相互作用,不作用于蛋白,可保持高免疫原性;强灭活效果。
灭活时间 耗时长:37~39°c下24h以上。 耗时短:37°c下2h内即可水解;可缩短疫苗生产周期。
反应残留 残留的甲醛有致癌性。 易水解,无残留;水解产物无毒无害。
应用范围 传统灭活剂,迄今约50%疫苗的灭活剂。对单链核酸有效,常用于rna病毒的灭活。 新型灭活剂,自1984年被正式用于狂犬疫苗的灭活开始,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