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射标准器
由北京天地星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造的逆反射校准器,适用于逆反射测量仪(逆反射标志测量仪、逆反射标线测量仪,突起路标测量仪)的校准。
一、概述:
1 逆反射标准器按其用途和校准方法,分为参考标准器和工作标准器。
1.1参考标准器:作为参考标准使用,在给定组织或给定地区内校准逆反射测量仪。
1.2工作标准器:作为工作标准器使用,适用于逆反射测量仪的自校准。
2 逆反射标准器包括逆反射标志标准器、逆反射标线标准器和突起路标标准器,分别按结构和量值大小进行分类。
2.1逆反射标志标准器:逆反射标志标准器由满足gb/t 18833要求的反光膜和铝板贴制而成,分为一型、二型和三型三种,每种类型主要包括白色、黄色、红色、绿色、蓝色五种颜色。逆反射标志标准器的有效反光面积一般不小于50mm*50mm。
2.2逆反射标线标准器:逆反射标线标准器由满足gb/t24717要求的标线带与铝板贴制而成,主要包括白色和黄色两种颜色。逆反射标线标准器的有效面积一般不小于100mm*500mm。
2.3突起路标标准器:突起路标标准器由工程塑料基体和微棱镜型逆反射器组成,主要包括白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突起路标标准器的外形尺寸应满足gb/t24725中a2类突起路标的要求。
二、计量特征
1 逆反射测量值
1.1逆反射标志标准器逆反射系数
逆反射标志参考标准器和工作标准器的量值,一型、二型和三型应分别满足gb/t18833中v类、iii类i放光膜的光度性能要求,其逆反射系数不应小于表1规定。
表 1 逆反射标志标准器量值要求
逆反射标志标准器
 几何条件
 小逆反射系数ra/cd·lx-1·m-2
观测角
 入射角
 白色
 黄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一型
 0.2°
 -4°
 580
 435
 87
 58
 26
15°
 348
 261
 52
 35
 16
30°
 220
 165
 33
 22
 10
0.5°
 -4°
 420
 315
 63
 42
 19
15°
 252
 189
 38
 25
 11
30°
 150
 110
 23
 15
 7.0
1°
 -4°
 120
 90
 18
 12
 5.0
15°
 72
 54
 11
 7.2
 3.0
30°
 45
 34
 7.0
 5.0
 2.0
二型
 0.2°
 -4°
 250
 175
 50
 45
 20
15°
 210
 145
 42
 35
 16
30°
 175
 120
 35
 25
 11
0.5°
 -4°
 95
 66
 19
 15
 7.5
15°
 90
 62
 18
 13
 6.3
30°
 70
 50
 14
 10
 5.0
1°
 -4°
 10
 7.0
 3.0
 3.0
 1.0
15°
 10
 7.0
 2.0
 2.0
 0.7
30°
 9.0
 6.0
 1.0
 1.0
 0.4
三型
 0.2°
 -4°
 70
 50
 14
 9.0
 4.0
15°
 50
 35
 11
 7.0
 3.0
30°
 30
 22
 6.0
 3.5
 1.7
0.5°
 -4°
 30
 25
 7.5
 4.5
 2.0
15°
 23
 19
 5.3
 3.4
 1.4
30°
 15
 13
 3.0
 2.2
 0.8
1°
 -4°
 5.0
 3.0
 2.0
 1.0
 0.6
15°
 3.0
 2.0
 1.0
 0.8
 0.3
30°
 2.0
 1.5
 0.6
 0.4
 0.2
1.2逆反射标线标准器逆反射亮度系数 
逆反射标线参考标准器和工作标准器的量值,应满足gb/t24717中ii级反光*标线带的光度性能要求,其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小于表2规定。
表 2 逆反射标新标准器量值要求
逆反射标线标准器
 几何条件
 小逆反射亮度系数rl/mcd·m-2·1x-1
观测角
 入射角
 白色
 黄色
1.05°
 88.76°
 250
 175
1.3突起路标标准器发光强度系数
突起路标参考标准器和工作标准器的量值,应满足gb/t24725中a1类突起路标的光度性能要求,其发光强度系数不应小于表3规定。
表 3 突起路标标准器量值要求
突起路标标准器
 几何条件
 小发光强度系数ri/mcd·1x-1
观测角
 入射角
 白色
 黄色
0.2°
 0°
 580
 348
±20°
 272
 163
0.33°
 ±5°
 472
 283
1.0°
 ±10°
 74
 44
2.0°
 ±15°
 12
 7
3均匀性
3.1逆反射标志校准器、逆反射标线校准器和突起路标校准器均应无明显的外观缺陷和损伤。
3.2逆反射标志参考标准器的均匀性用不均匀度表示,应满足表4要求。
表 4 逆反射标志参考标准器均匀性要求
几何条件
 不均匀度
观测角
 入射角
0.2°
 -4°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