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美国一家研究公司just的执行总裁josh tetrick表示,该公司通过动物干细胞培育出了能够替代真肉的“人造肉”,并计划在今年年底于亚洲和美国各大餐厅试售。据悉,批面向餐厅的人造肉中包括香肠、鸡块和鹅肝。
这听上去可以说是十分时髦了。现今素食主义者遍布,但许多人仍然离不开肉。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对肉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肉却是各种食物中消耗自然资源的,其所消耗的水和土地远高于植物性食物。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和人们对食物的更高需求,如何转变肉的生产方式也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肉的核心成分是蛋白质,而恰好植物中也含有许多蛋白质。如果说能够根据此特性直接将植物蛋白转化为肉类,无疑能够大幅提高肉的生产效率。
这并不能算是新思路,在中国传统食品中,以面筋、豆腐等为基础的素肉的思路在现代食品中得到标准化和规模化,人们称之为肉的替代品。通常来讲,在植物蛋白中加上一些加工助剂,通过高温挤压实现“组织化”。这样处理之后的植物蛋白就具备了纤维状的细微结构,在口感上与肉的相似性*。
根据这种思路,许多科技公司将目光瞄准了人造肉,纷纷入局和注资。
2011年,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帕特里克·布朗注册了一家名为“impossible foods(不可思议的食物)”的公司,致力于以植物原料合成肉制品。其思路与素肉并无区别,主要是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解决此前的素肉颜色和味道“不像肉”的问题。
布朗团队发现,肉之所以具有肉的颜色和风味,是因为其中蕴含有机分子血红素与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这是动物肌肉中含量丰富的物质,在烹饪之时,血红素会催化其他香味物质的形成,95%的肉香来自于血红素。
巧合的是,植物中也同样存在血红素,如大豆的根。只要在素肉中加入1%的豆血红蛋白,素肉就非常接近真肉了。此类技术能够解决肉类生产引发的自然资源、抗生素以及激素等问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干细胞培养与分子合成将植物变为人造肉,其代表分别为荷兰的mosa meat公司和加州的clara foods公司。
人造肉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牲畜家禽可以免受被宰杀之苦。如果饲养牲畜和家禽的数量大幅减少,人们就不必担心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传播。科学家估计,饲养家畜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导致变暖温室气体的14.5%,超出了交通运输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人造肉的普及,可使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96%,从而缓解环境负担。
对于这样的项目,科技公司和巨头们非常乐意支持。比尔盖茨、李嘉诚与谷歌投资了impossible foods,每月可产出45.4万公斤的人造肉。李嘉诚还投资了人造肉公司hampton creek foods和justmayo,后者可以生产人造蛋黄酱。美国硅谷风投基金dfj领投了人造肉公司memphis meats,比尔盖茨等跟投。此外,硅谷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造肉公司。
从一系列投资和企业数量的增加可以看到,人造肉前景广阔。但从另一些角度来看,人造肉也并非毫无缺陷。
去年7月,fda(美国食品药品*)公布了一份文件,称impossible foods用来给人造肉上色的亚铁血红素可能是潜在的过敏源。而impossible foods官方表示人造肉都是经过实验室测试,入口安全。
李嘉诚投资的hampton creek也出现了一些状况。其员工质疑公司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人造蛋黄酱的技术,但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并未按照印刷在产品外包装的原料表来操作。
人造肉的价格也颇为昂贵。旧金山的一家人造肉公司曾制造450克牛肉,造价1800英镑。世界上个用该技术生产出的人造牛肉汉堡造价高达24万英镑。随着技术的成熟,人造肉造价有所下降,但仍未达到多数公众可以接受的水平。beyond meat与beyond meat的人造肉饼,价格约为每磅12~16美元,比美国一顿正常晚餐还要稍贵一些。与之相比,真肉的价格便宜的多。
此外,人类的接受程度也是一种阻碍。从心理学层面上看,人类对于与自身高度相似的人形机器人极其反感,同理,我们对人造肉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对于人造肉的技术缺陷和安全问题,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但对于人类心理层面的排斥,只能等待时间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