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可生化性的判定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主要有bod5/codc(rb/c)比值法、耗氧速率法、瓦勃呼吸仪法、生化模型试验法、脱氧酶活性法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测定法、微生物反应动力学等。实际运用中可操作性较强的只有b/c比值法和好氧呼吸法。其中以b/c比值法常见。传统观点认为b/c体现了废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占有机污染物总量的比例,可用该值评价废水在好氧条件下的微生物可降解性。目前普遍认为,b/c<0.3的废水属于难生物降解废水,在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之前不宜采用好氧生物处理;而b/c>0.3的废水属于可生物降解废水。b/c越高,表明废水采用好氧生物处理达到的效果越好。虽然有学者将该比值细分为多个区间,分别定义为“易生化”、“可生化”、“难生化”等,但由于bod5是水中有机物在5d期间被微生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不反映可生化有机物的实际数量,也不能代表水体本身的生化特性。因此,废水中的污染物有多少是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多少是不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没有数据支持。
实际应用中发现,尽管有些污水的b/c较高,但生物处理的效果却较差。特别对于工业污水尤其是有毒工业污水,利用这类指标还可能造成错误结论。如虽然重铬酸钾的氧化能力很强,但吡啶类有机物却不能被其氧化,但可以与微生物作用以bod的形式表现为生物需氧量。含有吡啶类的废水测得的cod较低,bod较高,因而b/c比值判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常规的可生物降解性判断只是定性地判断该废水的可降解难易程度,而对于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是否能够达标排放或终有多少cod可以被微生物降解,无法从定量的角度给出数值。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资助项目相关指标有一系列的标准试验方法,其中给出了一种参考的可生化性检测方法(编号tg302b)。笔者参考了该实验方法,对其进行适当修正,调整了oecd的相关实验步骤,不仅可以定性判定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并且可以定量给出生化工艺后的出水cod,对废水采用生化处理工艺的可行性及出水是否达标给出更可靠的参考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