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薏苡的生长环境和生物学特性
为更好地理解薏苡的栽培方法,便于在实际中应用,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薏苡的生长环境和生物学特性
1.薏苡的生长环境
薏苡属栽培植物,适应性很强,各地均可生长,但一般来说,湿润地高产,高岗、干旱地产量比较低。
2.薏苡的生物学特性
薏苡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比较耐水湿、怕干旱,尤其在抽穗灌浆期更需要大量水分。其组织解剖结构与水稻相类似,它的叶脉、叶鞘、根中均有大量通气组织。有事实证明,在稻田湿润土栽培,尤其是在抽穗扬花期给以浅水层,可以显著增产。
二、薏苡的栽培方法
1.选地整地
选肥沃湿润地,秋翻地、整平耙细,施基肥,每亩地用厩肥3000~4000kg。打成60cm的大垄,待播。
2.繁殖方法
2.1选种及种子处理
选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种子,为确保苗齐、苗壮,要求种子纯度高、籽粒饱满、芽率高。
种子处理方法 播前选晴朗天气,把种子均匀晾晒在地板上,并经常翻动,晒1~2天,再进行温汤浸种,即用种子量的4~5倍开水,倒入缸中,调至60~65℃,倒入种子,马上搅动10~15分钟,捞出倒在水泥地上,控干水份,再拌入25%的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用药量为种子的0.5%,具体操作时可以将药粉撒在种子上,再用铁锹来回翻拌均匀,使每粒种子都粘上药,堆起盖上麻袋,12小时后,即可播种。这是为了防治黑穗病。注意拌完药的湿润种子,不要堆放时间过长,防止出芽。
2.2播种
薏苡在各地的播种期因本地气候不同有所差异,黑龙江省必须在4月上中旬播种。太晚会因为生育期不够而减产。播种方法:在垄上按33cm的距离开穴,穴播种子3~4粒,也可在垄上开沟,踩底格子,按以上距离点播。播种深度4~5cm,播后覆土、镇压,并保持土壤湿润。每亩用种量 2.5~3.0kg。
3.田间管理
3.1补苗
出苗后,如发现田间缺苗,应及时补栽。可先挖开空穴,再将出苗多的穴,挖出带土坨的苗栽在挖开的穴内,踩实。
3.2间苗
苗高7~10cm或长出3~4片叶时,间苗,每穴留苗二株。薏苡的分蘖能力强,苗多不利于生长。
3.3中耕除草
苗高10~15cm时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要除草2~3次,中耕2~3次,做到田间无杂草,封垄后,停止中耕。以免伤根,影响生长。
3.4追肥
薏米喜氮肥、耐水肥,植株若生长粗壮,叶色浓绿,可免追肥。但在抽穗扬花期,最好追一次磷钾肥,用过磷酸钙10~15kg,氯化钾10kg。这些措施有利于子粒的饱满,提早成熟,提前收割。在无霜期短的地区,可喷增产灵。
3.5灌水
薏苡在抽穗扬花期需水最多,应灌一次水。这样能促进子粒更加饱满,提早成熟。
4.病虫害防治
4.1薏米黑穗病
此病对薏苡危害较重,若不进行认真防治,会造成减产,最重可达绝产。此病在苗期不易发现,病菌随着植株成长,可在茎叶上形成瘤状体,穗部受害后,会形成球状褐色包,包内充满褐色粉末,这是病原菌厚垣孢子,它可附在种子表面,或在土壤中越冬。温湿度适宜时,病菌即侵入薏米种子萌发的幼芽,随植物生长达到穗部,侵入种子,破坏组织成长黑穗。防治方法:轮作,防止黑穗病菌在土中越冬,再度侵染;药剂防治:用播前种子处理的方式进行药剂防治,前已讲明,此处不再重述;田间一旦发生黑穗病,可摘除病叶,烧毁或深埋,并用300倍多菌灵液喷洒,每6~7天进行一次,连续进行2~3次。
4.2玉米螟
又名钻心虫,1~2龄幼虫钻入幼苗心叶,咬食叶肉和心叶脉。被害的心叶展开后可见一排整齐的小孔洞,形成枯心苗。在穗期,玉米螟可钻入茎内,吃空茎,特别在节处若被害,大风一吹会折断,被害植株的果穗多形成白粒。玉米螟虫害大发生时,成片植株被害倒伏。心叶为害期用50%西维因粉0.5kg,加细土15kg ,配成毒土撒入心叶内,或用90%敌百虫1000倍液灌心叶防治。
4.3粘虫
又名夜盗虫。粘虫有假死和迁移的习性,初孵幼虫怕阳光直射,常会隐藏在杂草中取食,稍大即危害薏苡叶片,无杂草时,幼虫成活率较低。幼虫3龄后,有蛰土习性,白天藏在土内,夜间出来活动取食。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防治方法:最好将虫害消灭在幼虫低龄阶段,可用敌敌畏乳油1000倍,或用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杀之。
5.收获加工
5.1采收
由于薏苡分枝能力强,子粒成熟先后不一,又极易脱落,因此,在枝叶转黄枯,一般在10月中下旬,籽粒成熟80%(黑粒80%,青粒20%) 时,即可收割,连杆收割,割下后捆成捆,每10~20捆撮立架起成堆,使青粒继续后熟。放置5~6天后再进行脱粒,一般多用拖拉机脱粒,即是将薏米带秸均匀铺在场院,用拖拉机将子粒压掉,收起子粒,经风选后,晾干即可收集入库。也可用力摔打使薏米珠粒自行脱落,最后经晾晒、筛选、去杂后即成为优质薏米珠粒。
5.2加工
为了避免出现太多的碎米,壳薏米要在干透后再加工,可用脱皮机脱皮后得到白色薏米,出米率一般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