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裤就是气温比较冷时候穿在外裤里面用来保暖用的长裤。一般在秋天天气转凉时,穿一条单裤不够保暖,就在裤子里面再添加裤子,所以就叫秋裤,有些地方又叫衬裤。秋裤属于内衣类,不能外穿出门。
买秋裤时最好是纯棉的,对人体皮肤比较好。
称之为棉毛裤)的讨论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热烈展开。这个讨论的初衷是一位中国著名时尚杂志的主编在一次对外访谈节目中透露她在冬天坚持不穿秋裤的生活习惯,并且与女主持人透露也不允许她的同事在上班的时候穿秋裤。热情的女主持人同样告诉杂志的主编,自己在冬天也只穿丝袜穿裙子。
多的留学生则强调在国外生活的时候,由于房间取暖设备的完善,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棉毛裤。也有人提出了除了中国人开的商店以外,国外的超市很少能买到棉毛裤。接着有网友指出在国外的商场里面这种商品叫做thermals,也就是所谓的针织保暖裤的英文说法。
苏:对。当时大家住在一个公寓,一间男的住,一间女的住。晚上没事就凑在一起,忽然我看到某人的箱子是打开的,我竟然看到了一条令人发指的毛裤。我说你为什么带毛裤?他无辜地看着我说,这不是毛裤,是尼龙裤。我及时制止了事情的发生,虽然他带了,但没有穿。
是跟气候有关,跟什么时尚、品味没关系吧
网友hedihedi:穿了那秋裤毛裤,再套个牛仔,你还能有那芦柴棒腿么?不是芦柴棒还能美还能型还能时尚么?美女主编为啥不穿秋裤?或许只是在无意中,一个杂志女主编说:我不穿秋裤,也不允许我周围的人穿秋裤。
然后这便成了最近网络上讨论得最激烈的一个话题,这位女主编在时尚界颇有名气,名唤苏芒。
该著名时尚杂志女主编事件语录节选:
1,该杂志某作者写道:
一男编辑弯腰之际露出了秋裤的腰,主编大怒:怎么一时尚编辑能穿秋裤呢!还想不想干了?男编辑很冷,还是穿,偷偷的把秋裤腰塞到了tee里,以为能蒙混过关.第二天,苏芒看见该男,把上一摸他的腰,于是,裤边又露馅了.
于是某天我穿了秋裤,去拿稿费,走到门口想想算了。
2,和某著名电视台主播对话实录:
主播:你跟我有一点很像,你冬天光腿穿短裙子,我穿一双薄袜子。我冬天只穿一条裤子,你也是。
主编:我不允许我周围的人穿秋裤。
主播:不仅不让周围的人穿秋裤,还会查人家的箱子,谁带秋裤会给它没收。
主编:由于我常在国外,懂得外国人的一些礼仪,我觉得入乡随俗很重要。我们要出国培训,我对某些领导提出了善意的忠告,我说,你千万不能穿毛裤。我们是冬天去纽约,很冷。我为了让他害怕,说外国人很歧视穿毛裤的,这样有失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主播:你上升到国家高度了。
主编:对。当时大家住在一个公寓,一间男的住,一间女的住。晚上没事就凑在一起,忽然我看到某人的箱子是打开的,我竟然看到了一条令人发指的毛裤。我说你为什么带毛裤?他无辜地看着我说,这不是毛裤,是尼龙裤。我及时制止了事情的发生,虽然他带了,但没有穿。
本来没想过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牢骚的,但细看过该“主编”的名言之后,发现有些东西不说不行。
细细想来,这位女主编不穿秋裤的原因大约有这么几个:
一、 大抵这家伙全天候是呆在暖室里的,虽然不是“居家女人”,但周边的环境和“居家女人”环境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没有机会接触到低温。再者,这主编虽然号称时尚,但大抵是“没法与社会大众接触的时尚”,想必她是办不到穿着短裤在东北冰天雪地里漫步这样的事——就像养在温室里的花。
二、 经常看人家穿啥,然后再决定自己穿啥。外国人吃麦当劳多是当快餐、当成应急食品,但中国人却把它当成中高档食品。该女主编不允许周围的人穿秋裤的原因,无非是“你是我朋友,你要是不吃麦当劳而跑去吃馒头,那就是丢我面子、会被人瞧不起”,而并非“这天气可以不穿秋裤”。如此之虚伪行为,倒也只有“时尚界”的牛人可以办得到。
若老外来中国东北而不穿秋裤,成天在大街上骑自行车,捌着两条大腿,鼻涕顺着脸往裤档上狂流不止,我们是不是应该本着国际友情,凑上去好好地劝导他一番:老兄啊,不能只顾风度不要温度,我这有条秋裤,只卖20美刀,考虑一下?
三、 早前我写过《中国人的四大自卑》,其中有一项是“文化自卑”,想来这位时尚女主编便有着这种自卑:老外怎么着我们就应该怎么着,如果不学他们怎么着,我们就是落后的,还会被瞧不起。更为严重的是,还把这种自卑上升到国格的高度——而这恰恰形象地反映出她的自卑——即使她的脸、她的着装,都透着“时尚”。
从她的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越是外表光鲜、阳光的人,她/他的内心可能越黑暗、越自卑,因为他/她所有的光鲜和阳光,就是为掩盖自卑而准备的。普通人的自卑可能也就是自信不足,而这些“名人”的自卑,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上贬低国格的迹痕——当然,或许他/她们浑然不觉。
四、 该女主编在国外时,最担心的,应该是因为自己“不够入乡随俗”,而被人认出“中国秋裤”来。然而,包在大腿上的那层秋裤可轻易脱去,但她心理上的那条“中国秋裤”,恐怕就不是一时间能脱去的。从这一个角度上讲,倒宁愿此人说这些话仅仅是为了炒作自己而已。
话说回来,如今在国内,只要小有名气,想炒作自己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需放出一些自己听了都想笑的古怪、找抽型观点便可。连动物都懂得炒一把自己(比如周老虎),何况这位天天给自己刷浓妆以掩盖其极度民族自卑的“时尚”女主编呢?
最后一句话——穿自己的秋裤,让别人冻着吧。
插播一段我这个it民工买秋裤的经历:
来北京之前,老娘最担心的就是——儿啊,北京那么冷,你能受得了吗?每想起这句话,就会想起幼年时穿着超厚衣服横冲直撞,然后掉进水沟的事——比较走运的是,那不是臭水沟。老娘把我捞起来一看,哎,里头衣服竟然还没湿呢。
虽然对北京的气候很担心,毕竟和福建相比差距太大,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了张火车票——那是一张面值才253元的k46次硬座票,相当于20斤猪肉,把自己寄到了北京。那一天,是2005年8.15,第二天就风风火火愣头愣脑地杀去上班了。而买完车票,所有财产只剩下7xx元人民币,相当于如今乡下买两头幼猪仔的钱。
——哎,那时候觉得,北京真好。
时间是飞快的,转眼北京的秋天就来了,某天想起老娘的话,然后给她打了个电话,她在那头带着哭腔,总以为北京的气候可以把他瘦弱的儿子冻成冰棍。挂掉电话,开始下意识地准备冬天的衣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溜去西单挑了件太空棉外套。然后提着衣服,屁颠颠跑去问北京土著居名:你看这种衣服够过冬吗?
北京土著同事给我的回答是:这哪够啊,薄成这样,差远了。
当时我就傻眼了——在我看来,在福建最冷的情况下穿这衣服都够了,北京能冷到什么程度呢?
然而后来事实证明,这件外套对我来说完全足够在北京过冬天的——就算天在在外面,也只不过三件而已:一件普通毛衣、一件普通保暖秋衣。下身非是一条普通裤子、一条保暖裤或秋裤。至于毛裤,我很想尝试着穿,但一直觉得没有那必要——还没冷到那份上,所以就一直没穿过毛裤。
说到保暖秋裤秋衣,这玩意儿在福建的售价远高过在北京的,无非是因为福建销量少、竞争不够激烈。通常在北京一套只要100出头的,在福建就得耗资200以上。这个行情和福建的酸奶一样——几乎是北京酸奶价格的两倍。
福建保暖秋衣销量低并不是因为福建不冷,事实上,福建地处南方,冬天属于湿冷类型,加上没有暖气,福建人全天候要呆在湿冷的环境中,早已习惯面对寒冷。相比之下,北京虽然气温更低,但寒冷的程度并不比福建严重多少,再加上有暖气,所以北京,或者说普通北方人每天在寒冷环境中呆的时间都在一小时以内,相当有限,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暖气环境中,出个门都得层层包裹,因为屋里屋外温差实在巨大。
简单地说:
福建或南方人:几乎全天24小时接受湿冷气候→虽然地处南方但习惯了寒冷
北京或北方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干燥暖气环境中→虽然地处寒冷地带但更怕寒冷
当然这并不是说福建人就不穿秋衣秋裤,只是福建或南方人对秋衣秋裤的需求没有北方那么高——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普通秋衣裤就足够对付了,并不需要保暖型的。至于价格,普通秋衣裤自然要比保暖秋衣裤便宜不少。而两者相比起来,普通秋衣裤的透气性要好许多,保暖型很是叫人郁闷——稍微动动就被汗水湿透,这在冬天户外运动量仍然巨大的福建人看来,显然很不适合。
已经忘记了第一套保暖秋衣是在哪个商场买的,只记得那玩意儿做工结实、用料不错,膝盖部位有加厚处理,看着挺顺眼,然后就掏钱了。
买完之后,发现穿裤子成了个难题:在福建带的几条裤子全是裤管较细的,里头套个薄的秋裤倒没事,但套上这厚而结实的保暖裤就比较麻烦了——得生拉硬拽吃奶的力全用上捣腾半天才能搞定。套好后,往镜子前一站,我靠,这简直就是紧身衣嘛,太性感了!大腿上丰满的肌肉鼓得快爆炸一样,走起来有种大波妹颤抖般的感觉——该死的亚健康啊,太缺运动了。少吃了十几二十斤猪肉,好不容易省下钱来买条适合套上保暖秋裤的裤子,结果到了春夏一看,靠,没有秋衣裤后竟然整整大出好几号——甚至可以升级为孕妇装了。
写到这里,真想问一下那位不穿秋裤的女主编:冬天您在家闲居时不穿秋裤,是不是直接穿性感内裤?据说老外很喜欢这样穿的耶,因为时尚。。。(俺承认俺说话一直都很下流的,不过俺绝对不会以是否穿秋裤来判断女人是否“时尚”,毕竟相比起她们的胸部和脸蛋,秋裤显得一点都不重要。)外国人穿秋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