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环保

保护环境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于此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ddt。
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8年“两会”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并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环保概念内容范围环保的概念定义 环保概念
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
环保的定义: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包括,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环境保护它应该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
第二: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个层面属于微观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觉行动,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作保证,依靠社区的组织教育来引导,要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才能解决。
第三:对地球生物的保护,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这3个层面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侧重而又统一的。3者并不矛盾、更不对立。
作为公民来说,我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是间接或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我们破坏了居住、生活的环境,就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自然环境。
作为政府来说,既要着眼于宏观的保护,又要从微观入手,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的采用。如前苏联将“自然保护”这仪传统用语逐渐改为“环境保护”;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改用“环境保护”这一比较科学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国重视环保还比较晚,现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还有差距,能够称得上环保政府的并不多见。所以谈环保市民还为时过早。1. 环境的基本概念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 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 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 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 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 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概念也在变化。以前 人们往往把环境仅仅看作单个物理要素的简单组合,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 互作用关系。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 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 关系。对一个方面有利的行动,可能会给其它方面引起意想不到的损害。2. 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 环境要素
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 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 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 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系统,例如由水组成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 体,地球上的全部水体又组成水圈(水环境整体);由土壤组成农田、草地 和林地等,由岩石组成岩体,全部岩石和土壤构成岩石圈或称土壤-岩石 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
环境要素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各个环境要素间的 联系和作用的性质,是人们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在这些属性中, 最重要的是:
① 最差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 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的控制。这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取 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而不能够因其它要素处于优良 状态得到弥补。因此,环境要素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② 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一处环境所表现出的性质,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个要素性质之和,而 是比这种"和"丰富得多,复杂得多。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环境的总体效应,这种总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
③ 相互依赖性
环境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首先,环境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 制约关系,是通过能量流,即能量在各要素之间的传递,或能量形式在各要 素之间的转换实现的。再其次,通过物质循环,即物质在环境要素间的传递 和转化,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在一起。
(2) 环境质量
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处具体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于人群 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对环境要求的,对环境 状况的一种描述。环境质量通常要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 量化来表达。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废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规模和文化状态都 会改变或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