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青砖茶:一如茶事之老茶的滋味

雨夜.小院.老茶
第二次参加叶羽老师的茶会,北京刚下完大雨,天空很阴,似乎还有雨未下完;空气很湿润,地面尚有些泥泞;然而,大家都提前抵达小院,围“席”而坐,等待茶会开始。
难怪叶羽老师很是一番感慨:“我好些年不在江湖,以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家都急功尽利,趋附快餐文化,不料在惠量小院的三次茶会,居然场场爆满,大家是真心喜欢茶,令我非常感动。”
“江湖”一词既出,就给茶会染上几许侠义之风;的确,雨夜、小院、老茶——老师或面带七分微笑,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或宁神静气,一手执壶,茶香满室。于是,这个茶会,十二个懂茶或不懂茶的茶友,跟着叶羽老师喝茶、讲茶,便颇有些华山论剑、武当讲道的豪情,“人在哪里,江湖就在哪里。
今日茶会,以“青砖”之名,喝2004年、上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的三款老茶,因为老师说了:“学习茶,最好的方法是对比。”
“青砖”的故事
此前我从未接触过“青砖”,最多只听过一两次这个词。今天老师风清云淡的这么一说,我荣辱不惊的这么一听,就明白了。
首先,“青砖”是一款黑茶。什么是黑茶?黑茶是后发酵茶,所谓茶的发酵,有两种,一种发酵发生在茶叶内部,是茶叶的内含物质在细胞壁破碎之后,自己发生了内在变化;另一种发酵来自外部,简单地说,有“微生物”。黑茶的后发酵,是渥堆发酵,高温高湿,有微生物的作用,所以呢,因为“微生物”的登场,黑茶,今天这里是“青砖”,对肠胃大大的好。
有一句是这么说的:
“腹泻怎么办?喝青砖,泡浓点便秘怎么办?喝青砖,泡浓点”这是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童叟无欺,绝对靠谱。
其次,早先黑茶在产茶区是喝不到的。当地人不喝黑茶,因为黑茶用料都是老叶茶梗,是用镰刀割的,当地人压根就没放在眼里,根本没想到也可以当茶喝!
那么,黑茶到底谁喝?——“黑茶是边区老百姓一天都少不了的”。湖北省赵李桥砖茶厂的青砖是专门卖给内蒙人民的。
为什么边区人民“宁可三日无粮,也不可一日无茶?”“解腻?刮油?”内蒙人民的肠胃经过一辈辈的民族记忆,早已经适应吃肉喝奶的生活,根本不像汉民那样会觉得腻;而早几十年前,谁知道刮油这种说法?真正的原因是,青砖茶可以——通便,这是“实实在在的功能”,茶,因为实用而被大家青睐”。
赵李桥青砖,真是一块“青砖”啊,2公斤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老师这次拿来三块青砖,04年的,90年代,80年代的,就是今天晚上我们要喝的。上面有蒙文的“好茶”字样;下面有一个大大的川字,代表着“凉荫泉、观音泉和石人泉”三条水,同时寓意川流不息,财源广进。当时“茶通天下”,茶可以易货。边区人民不一定知道一锭金子值多少钱,但是带着“青砖”就可以买东西——两块“砖”,一头羊——而一块砖喝不了多久~那时候,茶太贵,毛主席为了让边区人民都能喝得起茶,给茶厂以国家补贴。80年代的那块“青砖”上还有红纸,揭示谜底的时候,原来这“青砖”在婚丧嫁娶的时候,还是一份大礼!
听到这里,我恍惚觉得这哪里是茶会,这活生生的就是一堂我最喜爱的民俗课啊~~一次茶会,多种体验,真是超高附加值。
“喝茶,记住味道是会上当的”
今天晚上的重头戏就是:喝三款不同年份的老茶,对比着喝,看看时间在茶叶上的作用。老师特别提醒,“注意在喝茶的时候,不要去记住味道,味道是会骗人的;你要去找规律,找到规律,其他的一切就简单了”——这句话的意思,到喝80年代的茶的时候,老师才进行大揭密。
在喝完2004年和90年代的青砖之后,我们有很多茶友就有些发晕了,要求老师赶紧先让我们把这两款茶的感觉说一下,不然就要忘了。然后大家轮流说了一遍自己的感受。
总体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04年的茶,如果只是它单独被喝的话,已经是很好的;但是90年代的茶出场了,不好意思,04年的茶就得靠边站了,就只能是“寡、淡,有一点仓储的味道,有一些青气……”而90年代的茶就是“柔顺甜”、圆润、开阔,醇厚了……
老师点评:大家的基本的意思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只是表达的措辞有所不同而已;你们的感觉也是对的,但是并没有找到最关键的那根线。好神秘的感觉。
到喝80年代的茶的时候,大家强烈要求老师先揭密,我们喝的时候才能目标锁定、有的放矢。
于是老师说:“老茶的滋味,喝的是规律。如果一款茶基础比较好,那么年份越久,一般就会越细、越柔,越耐泡,茶味越持久。喝茶要找一根主线,看内质。”
以“青砖”为例,第一,要注意茶的“青气”,从04年的茶开始,越往回看,会发现,“青气”的感觉越来越轻,茶慢慢“熟”了,正如同人从一个楞头青变成一个阅历丰富、雍容大度的长者,越来越沉稳,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让人感觉舒服。第二,“颗粒感”。新茶会粗一些,然后变得柔软一些,越来后来的老茶,一口喝下去,没有了——因为太顺滑了。
这是“青砖”要关注的主线,其他类型的茶也有其关注的要点,并不一样,所以,不同茶类进行对比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可比性。
喝到当下的一泡茶,最重要
这样说完之后,我们喝完了80年代的青砖,朦胧之中微微有感。然后老师一鼓作气,三把茶壶,大量充足的热水,同时出汤;茶友们三杯斟满,略略放凉一点,大口喝下,清晰对比,加深印象。老师语重心长的说:“虽然我也写书,也有照片,但是文字有距离,照片有色差,什么都比不上我当下的这一泡茶来得真实有感,所以且喝且珍惜啊。
为什么茶汤这么透亮呢?
因为上次主动写了回顾,居然得到老师肯定,为自己赢得了一个vip座位,于是我又可以坐在老师的跟前,观察老师泡茶,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的事情啊。
我看着老师手执茶壶,将泡好的茶汤缓缓注入,小水柱打在公道杯的玻璃壁上,激起一串串的小水泡,在灯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的澄清透亮,看着就喜人……期间又看了很多次,直到茶会进行到后半场,突然意识到,这不是黑茶黑茶黑茶吗?怎么可以这么透这么亮?怎么不用茶滤,还能够这么清澈见底~~~简直要逆天!
然后老师微微一笑,字正腔圆地说:“因为,这是我的泡的”,轻描淡写之间,气场全出。
一名专业茶人的素养
要以推广茶文化为己任。这里的推广,是让更多普通人愿意喝茶,并了解茶,所以一味的高大上,咬文嚼字,什么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这样的术语要少用,更多的还是让大家觉得喝茶真的有趣而享受,才愿意去喝茶,了解茶。
讲得了笑话,拽得了“专有名词”。茶会上大家欢声笑语,气氛轻松融洽,但是有茶友提到了“茯砖茶的‘发花’,老师立刻就‘冠凸散囊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讲茶理就讲规律,从大方向领人进门。有茶友问,这茶到底要怎么泡啊?老师回答的很轻松,“泡茶就是内容物质的析出,看芽头的大小,揉捻程度的高低。芽头越小、揉捻程度越低,细胞壁破坏的越少,析出的越慢,就要用温度更高的水,泡长一点时间;以此类推,其理皆通。”
茶理说得深入浅出,找的到关键要素。茶会上有人提到香气、茶气之类的名词,老师说他一般不提这些,虽然“喝茶无须懂”,但因为茶气、香气这些,每个人的感受大相径庭,并没有可以交流的共同基点,越讨论反而越鸡同鸭讲,不在一个点上,没有讨论的意义。只有类似“青气”、“颗粒感”这种没有歧义又是基础规律的关键点,才是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经验再老道,开茶会也要提前做足功夫。最后三把茶壶同时泡的时候,老师说投茶量是不一样的,大家很惊讶,以为其中有很深的门道,其实是因为壶的大小不一样。后来随口一提,12克茶,250cc的壶,非常精准,原来是早上老师已经在工作室预泡过一次了。再厉害的人,因为有不确定因子的存在,必须提前演练一变,确保茶会的进行不出现意外,这种付责任的态度真是让人感动。
老师和茶友的互动
讲课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大家:“勇敢地表达自己,说错了,让大家乐一乐也无妨的”。有茶友觉得“哇,原来黑茶跟我想的不一样”,老师非常感兴趣,毕竟用真实的一泡茶转变一个人的观念是多么的有成就感!最后,老师请茶友总结一下今日茶会的总体感受,这位茶友充满喜悦地说:“今晚的三泡茶,不断地刷新我的三观。喝过好茶,才知道什么是好茶。好茶不一定个性鲜明,好茶是温润如玉的,不如翡翠般张扬,却定然意味隽永。”真的好赞,必然有此种体会,才能说出此番话,感同深受,越发觉得茶理即是人道。
老师办茶会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真实地喝到一杯茶,然后大家一边喝一边交流,不需要止语,只需要去感受、体会茶,就好了。
老茶
最后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来结尾。叶羽老师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坐出租车的时候,就会问司机,您喝茶一次一个昆明的司机说,他喝了两年的茶,黑痰变成白痰了,嗓子好多了,经常买茶才知道,他50元/斤的茶,商场居然要卖200元/斤!然而老师想说的重点是——茶,无关价格,只要喝,坚持喝,一定管用。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