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诗意的一句“美色惹得陆羽补卷,香味引来吴刚换杯”,将昌宁红茶的色、香、味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曾在中国的茶叶版图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昌宁红茶,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窘境。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合力推动下,“千年茶乡”昌宁的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昌宁红”的名号也越叫越响,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惊艳!
寻香而来的埃里克
昌宁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山还是山!一座座有名的无名的山峦峦相连形成一座大山,一群群大山组成一个山系,而山系与山系连在一起,就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昌宁地貌。要问昌宁的山有多少座,几乎没人能回答得出来,但一个简单的数字或许能让人生出诸多遐想——在昌宁,97.1%的国土总面积是山区!
2012年6月中旬,一个中文只会说“谢谢”的法国人走进这片群山,用镜头记录着茶的芬芳。他叫埃里克,是法国知名的自由摄影师,这次他是专程寻香而来的。无意间接触到红茶后,一直只喝咖啡的埃里克被红茶那迷人的香气所迷倒,萌生了拍摄一组反映世界顶级茶品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的冲动。埃里克为此跑到了日本、印度等地的茶产区,寻找他理想中的那种茶叶所生长的地方。而就在以红茶闻名的印度阿萨姆邦,机缘巧合下埃里克喝到了昌宁红茶。
刹那间被昌宁红征服的埃里克,辗转来到昌宁,一头扎进昌宁的莽莽群山间,走访拍摄古茶树群、万亩生态茶园,记录ctc红碎茶、普洱茶、名优茶生产过程。每到一处,他都细细拍下关于茶的每个细节,并就茶叶的历史、种植、加工、饮用等方面,通过翻译与茶农、加工人员进行交流。他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古茶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整个茶叶生产的过程。感觉非常好,无论是昌宁的生态环境,还是茶叶种植、加工,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去后我将以探索发现的方式,认真编辑制作所拍摄的视频和图片,让更多人了解茶叶、爱上茶叶。”
像埃里克一样,近年来昌宁这个边陲小县,正因茶叶弥漫开来的独特芬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个国土面积仅388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5万的小县,涉茶人口高达20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25.01万亩,居全省第三。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3.7万亩、绿色食品认定面积1.6万亩、有机食品认定面积0.33万亩,投采面积21.64万亩,茶叶产量1.54万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昌宁县年产干茶15000余吨,茶产业完成4.53亿元的农业产值和4.55亿元的工业产值。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昌宁茶农、茶企和地方财政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
早在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就为昌宁写下了“千年茶乡·昌宁”的提词。昌宁绝大部分地区属温凉山区,生态环境好,夏秋季节云雾期长,日照适中,比较适宜茶树生长。相传远在哀牢国时代,这里的就开始引种、驯化野生茶树。据完成于2013年底的古茶树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昌宁县生长着42个野生古茶树群落,共有154129棵古茶树,几乎每两个人就拥有一棵。其中71707棵野生型古茶树以大理茶种为主,82422棵栽培型古茶树以普洱茶种为主。这些珍稀的古茶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交融。
舞动千年的茶韵
在中国的茶叶版图上,解放后昌宁红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种种历史缘故,昌宁红茶在较长时期内显得默默无名,这使得许多人误以为这两年风头正劲的昌宁红茶,是在几年前波及全国主要茶产区的“绿改红”风潮中冒出来的。
历史上,昌宁就是庞杂的古代交通系统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徐霞客就是沿枯柯河经昌宁循澜沧江而下进入凤庆的。关于昌宁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出自编撰于明景泰年间的《云南图经志书》卷六“湾甸州”部分:“与镇康间其勐通山,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刊刻于清乾隆年间的《顺宁府志》说,元明时期右甸、猛垌等地的栽茶技术和制茶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僧侣种植加工的“碧云仙茶”汤色碧绿、香味馥郁,因其沱茶状似仙桃,令人爱不释手,故而据传曾作为贡品敬献给万里之外的皇宫享用,虽然难以查证但也说明了昌宁茶之上佳品质和久远历史。清康熙年间,昌宁种植茶已十分普遍。
1933年,昌宁设县后在开明乡绅的倡导下,昌宁群众广泛种植茶叶,茶地面积达1.5万亩,年产茶300吨。解放后凭借优良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昌宁茶叶得到空前发展。上世纪70年代,昌宁被列为“全国茶叶百强县”之一;80年代昌宁被列为全国七省市茶叶技术推广协作网区,成功建起了优质茶叶基地,并与浙江富阳、福建安溪、安徽岳西一起被列为四大“全国优质茶基地县”之一。巧合的是,在这四大优质茶基地县中,包括昌宁在内的三个县都位于北纬24度区间。这是一个神秘的茶产区,全年温暖如春,境内多高山丘陵,大部分地区多雾,全年雾日多达100多天。这也形成了昌宁独特的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优良的气候条件,全县海拔1400-2000米地带土层深厚,土壤中红黄壤类占80.5%,有机质含量丰富,比较适宜茶树生长。
1952年,紧邻凤庆的昌宁开始试制红茶,1956年开始全县范围内“绿改红”地大规模制作红茶。1958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昌宁茶厂建成投产。当时由前苏联专家设计的茶叶贮存仓库,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茶叶贮存所必须的通风、干燥、防止异味等要求,所以即便到现在都是较好的茶叶贮存仓库,被后来接手昌宁茶厂的龙润集团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世纪50年代“绿改红”后,昌宁就一直是滇红的重要基地。当时昌宁的茶叶,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走向市场。一是由昌宁茶厂按云南省茶叶公司的订单生产精致散茶,并经云南省茶叶公司外销和出口;二是昌宁茶厂除完成云南省茶叶公司的订单外,也在八九十年代生产部分红茶以散茶的形式销往省外市场;三是作为下关茶厂和凤庆茶厂的主要原料基地。但这些渠道显然让昌宁茶处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窘境,无助于自身品牌的建立和塑造。
红茶产业的整体升级
80年代是昌宁红茶生产的一个高峰期,当时的年产量曾达到2060吨,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二十来个国家。即便到1993、1994年,昌宁的茶叶还是以红茶为主,绿茶较少。90年代中后期,受企业改制、自身种植管理和加工水平低、茶叶大市场调整,以及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等诸多因素影响,昌宁红茶落入了低谷,出现“红改绿”风潮。从1995年、1996年开始昌宁的绿茶产量逐步增加,红茶产量明显萎缩。统计数据显示,到2006年昌宁红茶的产量只有56吨,而绿茶高达3145吨,晒青毛茶2430吨。
此期间,尽管一些小茶厂和小品牌孕育而生,为昌宁茶业的发展增添了几分活力,但整个昌宁茶业却也步入了基地小而散、品牌多乱杂、企业小而弱、营销大滑坡的困境。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2009年昌宁县决定重振红茶雄风,对茶产业进行重新定位,此时恰逢在金峻眉的示范效应下,一波红茶热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萌发。具备较好红茶生产基础和经验的昌宁县,又开始兴起了“绿改红”。
这其中,2006年就借助收购停产多年的昌宁茶厂进入茶产业的龙润集团,以及2009年成立的昌宁红集团,对整个昌宁茶产业的发展以及昌宁红品牌的塑造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稳隆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昌宁县在2009年招商引资时,慎重引进的一家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此前该公司已在昆明、凤庆分别建有两条ctc红碎茶生产线,每年有4000多吨ctc订单,其中销往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有1000吨,销往国内市场的有3000余吨,具有良好的品牌效益和产销良性发展基础。与昌宁县联姻后,稳隆茶业公司牵头整合了县内和周边茶叶企业,组建起昌宁红茶业集团公司,并将集团总部设在昌宁,以“生态、健康、超越”的理念进行“昌宁红”品牌的塑造。如今昌宁红集团已在昌宁拥有3条ctc生产线,4条名优茶生产线。
2012年,昌宁红集团共向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4个国家出口以ctc红碎茶为主的茶产品540吨,2013年签订出口的合同量跃升至2160吨。同时计划投资2.7亿元,占地627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620平方米的昌宁红集团总部建设已完成主体建设。该项目完工后,昌宁红集团可实现每年生产12000吨ctc、4000吨红茶、3000吨绿茶、1000吨普洱茶的产能,按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
龙润集团进驻昌宁后,也先后建起了普洱茶生产线和ctc红碎茶生产线,2012年总产销量达2000吨,其中普洱茶销售1600吨,ctc红碎茶出口400吨。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尼诺、雪兰、树根地、黄家寨等县内重点茶企得以蓬勃发展,推动了昌宁红茶产业的整体提升。2010年,虽然绿茶仍以5597吨的产量位居首位,但红茶的产量已提升到到2886吨,较2006年低峰期的56吨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经过五年来的发展,“昌宁红”品牌的名号不仅越叫越响,在整个昌宁茶产业中所占的产值,比重也达到了40%多。
昌宁红是个大品牌
“美色惹得陆羽补卷,香味引来吴刚换杯。”昌宁人喜欢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话语来形容自己的红茶,虽说显得有些自恋,却也将昌宁红的色、香、味演绎得淋漓尽致。
被称为“昌宁茶博士”的洪杰先生,是昌宁县农业局茶叶办公室副主任、茶叶技术推广站正高级研究员。他认为“昌宁茶叶好,好在红茶”,按照传统工艺技术要求,红茶的汤色要求鲜红明亮,而富含茶黄素的昌宁红茶颜色却是金黄色的。茶黄素饱含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而昌宁红茶属于轻发酵,能最大程度的留住茶黄素。当金黄透亮的茶汤如丝般顺滑入肚,慢慢品来,便是留在唇舌之间浓郁的香气与甘甜。
在洪杰眼中,昌宁红茶的制作工艺称得上是艺术。最基本的工序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要达到外形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香气浓郁的特征,每一道工序都得精益求精。”现在昌宁红茶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化,上好的古树红茶经过精制、包装后,售价高达每公斤上万元。
占据富集的资源优势,昌宁俨然成为了云南茶产业的“后起之秀”。每到茶叶采收季节,各地茶商蜂拥入昌宁寻找好茶。娃哈哈、康师傅的冰红茶,更是早几年就用上了来自昌宁的ctc红碎茶原料。现在昌宁红集团不仅将产品将产品出口到法国、东欧、俄罗斯等国家,还为英国川宁提供上佳的红茶原料,并正与立顿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与此同时,风闻it巨头联想集团也盯上了昌宁红茶。对此洪杰证实说:“确有此事。我们已经将昌宁当地的茶叶资源做了认真调查,形成报告交给了联想集团。”然后他满怀憧憬地说:“目前已经有了初步意向,如果联想真的在昌宁投资建厂,这将是昌宁茶业迈出的一大步,昌宁茶业最终会走向世界。”
不过昌宁虽有好茶,近年来整个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但原料却难以卖到好价钱。据了解,2013年昌宁县古树茶鲜叶的价格最高只到80元/公斤,均价更是低至40元/公斤;而生态茶的鲜叶收购价为6.93元/公斤,干茶33元/公斤。这不仅是昌宁茶农的心结,也是当地茶企不得不面临的尴尬。
基于此,昌宁县开始着手依托“千年茶乡”的资源优势,构建“昌宁红”核心品牌。目前以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申报的“昌宁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积极推进中。与此同时,由云南省卫生厅制定并发布的《昌宁红茶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也从201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洪杰表示说,“昌宁红茶”商标注册下来后,将是一个公众性的品牌,目的是建立起昌宁红的核心品牌,提升昌宁茶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做强昌宁的茶产业。届时茶科站将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来规范“昌宁红茶”商标的使用,原则上只要是使用昌宁当地的原料,在昌宁生产加工,并符合昌宁红茶技术要求和生产标准的红茶,都可以使用“昌宁红茶”的品牌标识。
政府在行动,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对产业进行提升。昌宁红集团正积极申请雨林认证项目,同时采取培训、农资扶持等方式,带动产业整体提升。龙润集团则已建成物联网基地600亩,标准化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茶园6000亩,并依托小贷公司对茶农进行扶持,目前正在积极申请有机茶认证和欧盟认证。可以预见的是,正在华丽转身的昌宁红,即将以令人惊羡的身姿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