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日落号列车》影评:宛如死亡赞美诗

《日落号列车》的最闹心电影评论
一部影片充满了独幕剧般的戏剧风格,充盈着激烈思辨的对话与碰撞,全片却只有两个演员,角色连姓名都省去,只用与他们肤色相应的“白”和“黑”替代,仿佛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态度,且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即一间简陋狭小公寓的起居室,即便需要卫生间入镜,也只从敞着的门里切出一角来,两个主演主要围绕着简易的餐桌和沙发展开他们密集的戏份,然而,正是这样一部视觉单一、考验观影耐力、缺乏花哨伎俩的电影令很多有心人看得入迷,并随之思虑。
这部由汤米·李·琼斯执导并担任主角之一的《日落号列车(thesunsetlimited)》,脱胎自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剧作家考麦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及话剧剧本。影片的剧情一目了然,始于陋室,也终于陋室,从自杀未遂的白人被黑人救起即展开了庞大而深刻的辩论,内容关乎生与死、真实与虚无、信仰与无神论、宗教与欺罔、存在与消亡等等,全片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必要的叙事铺垫,甚至没有什么情感戏,有的只是大段大段的哲学思辨,然而这些充满哲思的对白意味深远,在“黑”与“白”的言辞交锋中,也呈现出了完整缜密的戏剧结构和肌理,若没有思考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丰饶的辞藻贴切表达,这部作品,不论小说、戏剧还是电影都将不存在。
将舞台剧以影版再现,做得出色的例子不算少数,近年来就有朗·霍华德执导的《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及波兰斯基执导的《杀戮》博人青睐,而《杀戮》在格局上似乎和本片更相近,同样是少场景多对话,同样是理念与态度的对碰,只是本片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单一,更孤绝,也更暗黑。就由两个生活空间迥异、思维观念相差甚远的人支撑起一部影片而言,本片又令人想起07年由史蒂夫·布西密执导并担纲男主的新版《密会》,当然就表演而言,不论汤米·李·琼斯还是塞缪尔·杰克逊,都要胜过《密会》的另一主角西耶娜·米勒无数。就思辨的程度而言,本片虽不似同样以场景简单对话突出而著称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那样讨论得亘古宽泛,却也深邃入骨,自始至终都展示出一部成熟扎实作品的特质。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人就是一路向着死亡而行的,关于生命的终点,人类更愿意用美好的方式来认知并表达,于是自杀成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反对的行为和禁忌的话题。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或许正因为不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生命终结的困境,回避并加以训诫似乎成为不错的招数。然而自从人类有了独立思想以来,特别是那些敏感多思又不屑于回避的人,往往在思考的终端会将死亡看做是永恒的存在,对他们而言,自杀是一种向往,是摆脱终极纠结的积极行为。自杀了的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这样说过;“死去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尤善此道”。死于心脏病的菲茨杰拉德说:“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于是以这种观点论,影片《处女自杀》中的五位少女便有了先知先觉的敏锐和勇气。
生命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不同阅历不同感受值的人所领悟的都不同,加缪还说过:“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每个人都有做这个判断的权利,只是有时候,那些看似积极明朗的人,千万别和将此类问题思索了千万遍并最终得出消极答案的人辩论,因为辩论的结果,明朗的人不见得说得动抑郁的人,末了还会被那股结合着稠密思虑的阴抑给影响了。就像本片片尾,即使苦口婆心的黑人有信仰者将自己以为正确的道理掏心挖肺地悉数抛出,以试图唤醒对方心中的感同,但是身为无神论者的白人教授,这位读过4000本书的人已经不是能被劝解的,他的思想体系已坚不可摧,他的理论哲思已深入血液,对他而言,黑人的说法已不具备任何触动力,他畅快淋漓地诉说了对虚伪世界的厌恶,对虚无人生的厌弃,对所谓上帝的痛恨,对宗教的鄙夷以及对死亡的神往。当他最终打开房门离开时,黑人显然已受其影响,脸上呈现出飘忽不定的神情,最终试图解救的他人的人被拖入了阴暗地带。
片名中的“日落号列车”从没在片中出镜,台词中有过这样的一句“当日落号列车以80英里的时速驶来的时候……”,或许在考麦克·麦卡锡的心中,人生就像日落,人生的轨迹就好似日落号列车以一定的时速驶向黑暗和死亡,就这个意义而言,该片像是一部“死亡赞美诗”。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