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口为珍
平日里,茶友在品茶、鉴茶的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莫过于“茶有百味,适口为珍”。大概意思是说,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口感滋味,每个人有各自的口感偏好,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好茶。
这句话流行于整个茶圈,无论是商家还是茶客,都很热衷于这种说法,对于六堡茶而言,也同样适用。
这句话对不对?当然对!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当茶友对茶叶品鉴有一定的口感辨识度,了解一种茶基本口感特征的基础上,这个说法就是是完全正确的,否则,笔者要说,这句话,对大部分茶友而言也许并不适用!
六堡茶因其原料的多样性,工艺的复杂性以及仓储的不确定性,造就了一茶一味,百茶百味的市场现状。
而这些味,既有六堡茶的“正味”,也有六堡茶的“异杂味”,作为消费者,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正确的辨识,剔除掉一些有不良口感的茶,再按自己的口感偏好,选择合适的六堡茶,方才可以说“适口为珍”这句话。
那么,如何正确建立六堡茶的基础口感辨识?小茶仙有以下三个建议:
1、选择1~2款具有六堡茶“正味”,符合“红、浓、陈、醇”基本特征的“标杆茶”,建立对六堡茶口感滋味的基础认知。至于哪家是标杆,哪款茶符合标杆茶的定义,小茶仙不便乱说,总的来说,“红、浓”易找,“陈、醇”难寻。
2、了解不同年份六堡茶的基本特征
以新制熟茶来说,茶汤有轻微的堆味和水味,属于正常现象,发酵偏轻的,会有豆青味;发酵充分的,无论在闻香或者品饮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淡淡的果香味,滋味比较纯正,没有酸味或者中药味;在经过若干年陈化后,堆味和水味慢慢散去,会出现木质香味,年份更长则出现药香,茶汤浸出物变多,茶汤的厚度、滑度、润度、甜度会变得更好。
3、了解六堡茶的异杂味,“烟、焦、酸、馊、霉”都是六堡茶常见的异杂味
焦、酸、馊味:基本是工艺环节出现问题导致的,也较为容易辨识。
烟味:传统六堡茶的加工,采用松明火干燥,茶叶吸收松木的烟味后,会产生松烟味,也有称为松烟香的,对于把松烟味说成松烟香的提法,笔者是持保留意见的。
霉味:过度的湿仓环境导致茶叶霉变,所产生的霉味,闻干茶和开汤都比较容易辨识,但几乎没有茶商会把这样的茶叶直接投放市场销售,在退仓后,干茶和茶汤都不会有明显的霉味,转而变成一种“坑味”,用粤语来表述就是“臭坑,臭巷,臭懵,臭约”等味道,很多北方茶友不明就里,把这种“坑味”当成了陈味。以前广东仓存储的普洱茶,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这种茶当年多流通于广州大小茶楼,免费提供给食客饮用。通俗来说,“坑味“有点像南方梅雨季节,放米缸的大米,受潮变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略带刺激的味道。
二、以口收茶
六堡茶是后发酵黑茶,素有“越陈越香”的说法,但是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原料优秀,工艺过关,仓储良好。消费者有一个误区,以年份论价,以至于十年陈,二十年陈甚至三十年陈茶充斥市场。其实,六堡茶市场的重新崛起,也就是十多年的时间,十年、二十年的陈茶肯定有,只是存世量并不多,而真正转化优秀的陈年六堡茶,更是价格不菲。
流通市场上出现的大量陈茶,其原因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故意为之的,过度湿仓加快陈化,虚报年份之类的;另一种则是无意为之的,也就是仓储异常,转化不好之类的。
举个典型的例子:某宝上,某大厂十年左右的陈茶,能卖到100-200元/斤的,这个价格,几乎该厂的新茶都买不到,这些陈茶,部分是商家张冠李戴,用不同唛号的大箩茶分装的,部分则是一些藏家当年批量收购,因仓储不当破坏了茶叶的品质,为尽快脱手低价甩卖的。所以,买到低价陈茶的消费者不要以为捡了个漏,茶叶质量如何,茶商比你更有数。
有茶友会说,当然了,一分钱一分货,我买贵的,肯定没错,抱着这种心态去买茶的茶友,更要多留一个心了,因为如果你还不具备最基本的口感辨识能力,那你可能就是下一个范伟,被赵本山忽悠瘸了,还帮他数钱的傻白甜。我们收到过一个河北茶友寄来的茶样,据称是2500元/斤的二十多年陈茶,开汤试饮,一嘴的坑味……
行家通常都会用一种“以口收茶”的方法来购买六堡茶,意思是不看年份看转化状态,通过开汤品鉴,以口感判断一款茶是否值得入手。
“以口收茶”也有一些技巧和方法,笔者简略说明如下:
不建议新手看干茶,干茶的欺骗性高。
商家现场开汤判断不作为绝对的购买依据。因为水质、手法、投茶量都可以影响一款茶的口感,建议索要茶样,回家用蒸馏水,采用重手泡或者审评泡的方法品鉴。
3-6月湿度大,7-10月温度高,仓储不易控制,湿度大的时段,茶叶容易发霉,轻度发霉,则可以通过退仓处理,如果受潮严重,霉变程度很深的话,则破坏茶质,退仓后有“坑味“,茶汤表现为刺激,锁喉,汤感粗糙不滑;温度高的时段,茶叶容易过度氧化甚至碳化,茶味寡淡,有甜味却无茶味,耐泡度差,部分也有锁喉表现,这些都是仓储异常造成的,是不可逆转的。
轻捏茶底,软烂则是湿仓过度;发硬,一捏就碎则是碳化。
真正转化良好的陈茶,最明显的特征是十分耐泡,其次表现在汤感的厚度,滑度和甜度上,部分会有明显的体感,让人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