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北方长大的朋友聊起玉米,他说来南方之前都没有想过玉米可以这么甜,这么好吃。他之前都只以为世界上的玉米都有点粘腻腻的,虽然味道还不错,但愿没有到美食的程度。无意间聊起来的话题让笔者不由对玉米多了几分好奇,据了解,玉米的直接食用其实占比并不高,玉米富含的营养物质让其深加工产业链能够不断发展:深加工食品、饲料加工、酒精生产、氨基酸产品、可降解新材料、生物燃料等都是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产物。
玉米深加工后产品种类多样
近年来,单纯出售玉米的销量并不乐观,玉米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成为业界难题。为了解决这一现象,许多企业、地方通过深加工将玉米“吃干榨净”,这一举动提高了玉米的综合利用率,普通玉米身价一下子翻了几番,实现附加值大化。
我国多地开展玉米深加工产业,通过各类食品机械设备将玉米转化成为水葡萄糖、玉米油等设备。山东西王村自玉米淀粉厂起始玉米深加工产业,随后用玉米淀粉发酵制取甘油,又开发出水葡萄糖,可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化工等领域,玉米附加值得到大提升。巴林右旗工业园区拥有水果型甜玉米罐头加工及速冻甜玉米粒项目,通过自动化的玉米罐头生产设备,进一步扩大玉米的食用领域。北安象屿金谷生化科技采用德国一键式启停控制系统,实现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自动化生产,出产的胚芽油、淀粉等产品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食品,玉米还能加工制成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生物燃料等产品。以玉米作为原料出产的材料、燃料等符合环保发展的理念,有着广阔的前景。
政策支持玉米转粮变饲料
自15年起,*提出在全国30个县试点“粮改饲”,16年将数量扩大了三倍多,而在17年,直接将试点范围扩展至17个省区。从这三年试点的迅速扩大可以看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粮改饲”的呼声越来越高。
玉米转变为饲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玉米籽粒和秸秆分开处理,另一种是将玉米籽粒与秸秆一起制作成青贮饲料。就营养物质含量以及生产效率来说全株青贮玉米生产效率相对而言较高,因而《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提出,到2020年饲草料面积发展到9500万亩,其中青贮玉米面积要达到2500万亩。
玉米饲料的发展中,机械设备成为当前的一大阻力。像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种植中需要用到覆膜机、耕种机等设备,但我国的机械化程度不够高,不少地区设备欠缺,仍需人力劳动补充。另外全株青贮玉米需要用到大型收割机且对籽粒拥有‘揉搓”功能,这样的农机设备价格极高,普通农户仅凭个人难以负担,需要合作社等组织整合力量发展青贮玉米。
通过对玉米深加工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食品机械设备在其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通过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玉米深加工产品得以充斥我们的生活。但仍要看到,在玉米的饲料化生产上,机械设备的普及还不够深入,这可能导致相关产业发展缓慢。因此,相关机械设备生产企业需要加大推广、研发的力度,争取能用物美价廉的机械设备占领玉米深加工市场。
(参考资料来源:哈尔滨日报、农机网、农民日报、*、大河网、食品生意网、内蒙古农牧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