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从哪里开始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我觉得还是不要从一个从业者,普洱茶文化推广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茶友的切实需要出发,一步步的进入普洱茶的新世界。
我们假设有一位小白同学,什么叫小白呢?就是既没有被大师和专家洗脑,也没有接受过体制化的茶艺或评茶教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茶人。他的想法很简单,想喝到好茶。
那对小白来说,他了解普洱茶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第一,他通过某个机缘感受到了普洱茶的美好,这是一切的开始,因为这个感受才会有接下来的一切。这和什么有关呢,和品鉴有关。
品鉴包括哪些方面呢?一个是传统的感官感受与经验:这个包括滋味,香气,质感等,这方面我们会引入很多其他品鉴体系的概念。还有一些常见的反应,比如生津回甘;更深层次的身体经验,比如体感,从这个门进入,我们有可以探讨茶与体质、养生之间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品鉴和原料、工艺结合起来,通过品鉴来分析茶质,这个会放在原料与工艺的部分再展开。
这些经验如果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就会有非常丰富的意象出现,这个是最好玩的部分。我们不仅可以用品鉴去重叠古诗词的意境,探讨与各种音乐,各种艺术流派,各种美食的关系,当我们真正把握的一款茶的精神特质,你甚至可以构建你自己的品鉴世界。
这个就是我说的,通过茶激发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雅兴,让我们和茶在不同的场景下对话与互动,茶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二,那感受到了美好,还需要能够时时呈现这种美好。这和什么有关呢?和我们如何去表现一款茶有关,无论是冲泡还是其他的表现形式,都需要我们在对茶理解的基础上,有更好的互动。
这一方面包括硬件,比如:水、煮水器、泡茶器、品饮器、还有其他一些茶道具;另一个方面是软件: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水温、投茶量、出汤时间等等。我们也会借用咖啡里面的一些概念比如萃取率、浓度等等,看看是不是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呈现的细节。
当然作为新世界,我们也会探讨不同场景、不同器具下的更多的可能,无论如何,乌龙茶的冲泡方式不应该成为普洱茶的唯一选择。
第三、我们会关注这种美好的来源。这里面最为重要的无外乎普洱茶品质的三个方面:“原料、工艺、藏养”。这也是涉及知识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大量的细节可以探讨,也会纠正很多常见的错误观念。
第四、这种美好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我们就需要进入茶山地理与产区文化的部分,关于这一部分,我们不仅需要拓展我们的视野,更要看我们用怎样的线索和文化理念来切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而带来怎样的惊喜。
这样,我们就通过习茶人、爱茶人的线索把关于普洱茶纷繁复杂的知识整合了起来了。
回到这位小白,他通过某种渠道喝到了一款古树普洱,他发现和他之前喝到的茶都不一样,但又不知如何描述。
香气很神奇,似花香不是花香,像果香不是果香,最为有趣的是,这种香似乎也不像其他茶类那样,有着明显的工艺的印记,不是炒出来的,也不是发酵烘出来的,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而且不断变化,这个就太有意思了。
滋味也很神奇,很多茶在努力的做的一个工作是提香甜去苦涩,普洱茶却不回避苦涩,而是让苦涩发挥它的作用,这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口感体验。当然小白还不了解结构、层次感、空间感这些概念,但足以让他感到惊奇。
小白砸吧砸吧,感受到了生津回甘,回味也比普通茶更加长久,这是怎么回事?同时身体如此的舒适、轻松、说不出的愉悦,这又是怎么回事?如何来解释?
这些小白都搞不清楚,但是产生了三个结果:
1、还想继续喝。
2、想更深入的了解。
3、想尝试更多不同风格的这种茶。
很好,只要有这三点,普洱茶新世界的大门已经为小白打开了。
我们不要轻视第一次的经验,这里面包含了品鉴最为本质的东西,甚至也可以说包含了品鉴的最高境界。因为一开始你毫无准备,毫无概念,这种纯然的感受,直接的经验,往往是你后面努力难以达到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的怦然心动,那种惊艳与感动,在漫长的人生中会随着知识和情绪的积累逐渐磨逝,正是“等闲变却故人心”。初心近于道,我们却往往渐行渐远。
我之前也讲过完整的品鉴过程包含了“整体——细节——整体”的过程。
第一个“整体”就是一开始直接的感受,这里面不涉及参数的考察,也没有复杂的分析和推导,就是一种纯然的综合的感受。这个感受能力,和一个人的敏感度、内心的纯净、文化的背景,都有关系,说的玄妙一点,有天分的因素,但也不是不能提升,这个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能力。
第二个“细节”这里面就有概念有分析了,可以喝树种、喝树龄、喝产区、喝海拔、喝土壤、喝光照、喝环境、喝年份等等,全面的来了解和认识这款茶。
第三个“整体”,我们又需要把概念放下,回到整体综合性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随时可以取用这些概念,但我们不会执着,落在一个个具体的概念上面。概念是为整体服务,而不是相反。
套用禅宗的三重境界,可以说第一个整体是“见山是山”,那第二个就是“见山不是山”,最终我们还要回到“见山是山”。当然这只是套用这三句话,还不能真正体现禅宗的内涵。
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我们那颗单纯之心,平常之心,这比具体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要。
相反的,最为失败的一种经验就是“邯郸学步”。从这本书或者哪个大师那里知道了一个概念,然后就去生搬硬套,最后往往连最基本的感知能力都丧失了。这种人比较可怜,把嘴巴和脑子都交给了别人,普洱茶市场混乱,很多骗子大行其道,和这种人无意中提供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如果真想了解一些概念,也不是不可以,而是要有可靠的样本,要有参照。比如你不知道不同杀青方式的差别,那就用同一原料,采用不同的杀青方式,然后在不同的存放时间品尝,结果一目了然。如果不是这样,仅仅靠拍脑袋猜,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我们这里所说的品鉴和茶叶审评是两码事。
这两者都有意义,但目的不一样,适用的情况也不一样。搞混淆了就会很麻烦。
审评是挑毛病,设定一个及格线,看你是否合格。这个像面试,先审后评,先要全面的审查你,然后再按照标准给你打分,给你一个评判。
品鉴更像是一场约会,你遇到一个心仪的人,想的是怎样把最好、最微妙的地方发挥出来。这个场景和气氛完全不同,可能是一个环境特别优雅的餐馆,你们进行着烛光晚餐,浪漫的音乐响起,愉快的聊天、会心一笑……有很多美好的意象值得回味。
如果搞混了就会很尴尬,你在约会的时候你不能说我要像选美时那样给你量个三围,或者出几道题测一下智商,然后跑几千米再看看身体素质。同样我们如果进入到品鉴一款茶的时候,这个缘起,这个氛围要有所把握,这样我们才能进入更深的层次体验。
一款茶如果还要闷泡看缺点,还在端详叶底,琢磨叶大叶小,揉一揉拉不拉丝什么的,那还不是我们说的品鉴。而且我们后面还会说,这些坊间的方法有多么不靠谱,当你喝过的好茶足够多的时候,都可以轻松举出反例,这些看似小聪明的技巧更多时候是所知障,让你错过很多好茶。
我们的品茶当然需要及格线,所以审评是有意义的,但是审评来自于西方茶叶工业,是从茶企的角度考察的,对于我们普通喝茶人来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我们还需要找到更适合我们的标准。
比如对于茶企零售场景来说,外观非常重要,所以审评中外观占的比例较大,但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外观并不需要占那么大的比例,我们毕竟不是看茶而是喝茶。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客观的看待审评中的标准。
我们茶友的及格线如何建立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纯净安全,如果能达到古树这种无农残最好,如果达不到,我们也希望茶园有较好的生态,农残可控,含量较低。当然每种农药对人体的伤害可能不是说那么明显,也不一定像微信里传言的那么恐怖。但作为我们茶友来说,农药企业的就业问题咱就不操心了,还是尽量选择安全的茶品。
第二、没有明显的缺陷,无论在原料、工艺、藏养这三个方面都不能有明显缺陷。这就需要喝过一定量的无缺陷的茶,同时具备一点简单的知识。比如失败的工艺带来怎样的口感,有些开始时候重杀青似乎更香,但存下来不理想,还有不同存放条件带来哪些口感变化等等。当然原料方面,虽然不能说台地茶是缺陷,如果想有更深入的体验,还是推荐古树。
第三、能记住,有念想。好茶的标准不好建立,那就从你自身感受开始。一款茶能不能让你记住,代表了你整个身体对这款茶的认知,如果你能记住,时常回想,还想再喝,那这对你来说就是值得品鉴的好茶。
品鉴,品是品味,不断的深入的感受。鉴是鉴赏,虽然如镜子一般的照见,但不是批判,而是去欣赏,在懂你的基础上对话和互动,从而产生更多美好的经验。
普洱茶涉及到的口感十分丰富,如果用狭隘的标准去衡量,会产生很多误区,以班章为标准,你可能会认为冰岛不够霸气,但这当然不是冰岛的缺点,反过来班章也不需要以冰岛的标准来衡量。只有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才能欣赏不同风格普洱茶的好。
接下来的讲座我们要进入见山不是山的部分,会进行很多细致的分析,还是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建立高下,丢掉初见时的感动,我们习茶的初心。
小白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也可能就是我自己,分享的也确实就是笔者进入新世界的切身经历,门已经打开,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美妙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