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ang实现自举的方法:首先安装【go 1.4】或更高版本;然后使用现有的go工具链创建【go 1.5】工具链的一个基本版本;最后进一步用它构建【go_bootstrap】和其余的标准库和标准组件。
golang实现自举的方法:
自举(bootstrapping) 是这样的过程,“用要编译的目标编程语言编写其编译器(或汇编器)”。一般而言,自举有几个优势,比如:
用于测试被自举的语言;
支持使用通常更为高级、提供更多高级抽象的语言来编写编译器;
编译器也可以得益于语言层面的任何改进。
如前所述,google在一年前就开始了从go源码树中去除c代码的努力,转换计划分为5个步骤:
第1阶段——开发一个从c语言到go语言的翻译器,将现有的c编译器翻译成go语言的。这一阶段利用了一个事实:原来的编译器没有大量使用一些很难移植到go语言的特性,比如宏、联合和指针运算等。
第2阶段——转换编译器的源码树,得到一个go语言的编译器,但是比较原始,而且是c风格的。
第3阶段——将前面得到的编译器转换为符合go语言习惯的程序,主要通过识别包,添加文档和单元测试实现。
第4阶段——优化编译器,解决编译器和cpu的内存使用问题,可能引入并行化。此外,尝试在今天使用的不依赖架构的无序树(node*s)和依赖架构的有序列表(prog*s)之间引入一个新的中间表示,目的是改进编译器在消除冗余的nil检查和边界检查等情况下的优化能力。
第5阶段——用最新版的go/parser和go/types替换前端。
russ提到,他们还考虑了一些替代方案,不过基于各种因素都排除了,在一年前的这份文档中都有描述。
go的自举
编译器的自举通常会引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必须提供一种方式来编译我们要创建的语言。
go的情况是,要构建go 1.5,必须先安装go 1.4或更高版本,然后使用现有的go工具链创建go 1.5工具链的一个基本版本。一旦有了(go 1.4)编译的go 1.5工具链,就可以再用它来构建自身了,可以进一步用它构建go_bootstrap和其余的标准库和标准组件。这个过程加入了一个中间步骤——生成的工具链再被用于构建其自身,它可以应用于未来的任何go版本。
为进一步了解go实现自举的计划,infoq采访了russ。
实现自举看上去是go语言的一个很大的里程碑。在语言的演进过程中,为什么决定在这个阶段做这个事情呢,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吗?
go是一门不错的通用语言,但在设计时考虑的适用场合是编写大规模、高并发的服务端软件,就像运行在google的服务器上的那些。如果更早实现自举,go编译器就是第一个大型的go语言程序,这对语言设计存在不利影响,会让我们远离真正的目标。
没有更早实现自举,还有一些技术原因,比如可移植性,从源代码编译比自举更容易,而且我们也能尽早有一个稳定的编译器实现。
使用go来构建go,与使用c相比,你认为对哪些具体领域有较为明显的改进?
ken thompson曾经对我说,用go编写程序感觉比用c更简单。一个原因是,go消除了好几类常见的c bug,比如悬挂指针、内存泄漏、缓冲区溢出、深度递归时的栈溢出、误用void*和意外的数值转换等。
与任何标准的c工具链相比,标准的go工具链对模块化、单元测试和性能分析支持更好,不过让我最兴奋的是在修改内部api或重构时,应用自动化程序重写(如gofix)的前景。
在“go 1.3+ compiler overhaul”这篇文档中,你描述了分5个步骤将现有的编译器从c迁移到go的过程。请问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哪些步骤了?其余步骤打算何时完成?
对go项目而言,将语言的运行时从c转换到go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先做了这个。现在我们正回到编译器。
从文档角度看,我们目前处于第2阶段。翻译器已经完成,而且帮助我们转换了运行时。我们正在将其应用于编译器。我们希望完成go 1.5编译器的转换。清理工作会在go 1.5之后的项目中进行。
相关学习推荐:go语言教程
以上就是golang如何实现自举?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