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影评:还我真正的历史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历史也不是,电影不是历史考证,但要用严肃的态度拍摄历史题材电影,对史料的辨析是必须的。从创作思路来看,《王的盛宴》还是基本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导演(也是编剧)并不满足于历史典籍的窠臼,而是结合史家的考证,将秦汉交替时期刘邦、项羽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及其内部的主要人物关系进行了新的铺排,同时以鸿门宴为关键事件,把电影作为工具,做了些历史细节的考证,对鸿门宴的来龙去脉、对秦王子婴的个性、对刘邦晚年的心路历程,都叙述出了几分新意。
《王的盛宴》是一部难产的电影,改来改去,导演最终剪辑出了以刘邦临死前的回忆为主干线索的版本,大量的画外音和闪回插叙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当然,内心戏一多,难免就有点“话剧腔”,导演自己也说,你把摄影机一架,皇帝待的地方就特像个舞台,一来二去的,电影就呈现出浓厚的黑泽明式美学趣味——不是跟黑泽明的艺术水准类比,而是《王的盛宴》的美术、摄影、表演的腔调都很类似黑泽明的某些作品——其实吧,古代日本本就秉承汉唐风韵,想不像也难。
在偌大的宫殿中,晚年刘邦饱尝心魔困扰之苦。一来年岁大了,杀的人又多,难免斧声烛影一惊一乍;二来,刘邦欲望旺盛,这种心理动机既成为他夺取天下的重要动力(此心结在电影里解释为是子婴诱发的),也让他疑神疑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独裁者,大限将至,总觉着手下人会反叛。独裁者老了,都一个毛病,其实谁想反他、谁能反他啊?但没有敌人,生命就没了动力,所以造也要造一个出来,外面的消灭完了,就从里头找。
于是,韩信成为兔死狗烹的无辜牺牲品。按照影片的叙述,鸿门宴上很可能是韩信的里应外合助了刘邦关键的一臂之力,不过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萧何在片中怒叱史官不秉笔直书,但我以为,历史的真相早就淹没在历史中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说,“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某种意义上,历史就像一个梦魇,我们不可能看清它的全部面目,只能似是而非的感知其某个碎片。
《王的盛宴》完成了一次“梦魇”式的历史叙述,当然,如果你对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不够熟悉,很难一遍看明白(这真的不是一部娱乐电影)。但不管怎么说,《王的盛宴》还是在历史的梦魇中力图拼凑出一条光影的进路,就像那些顶光镜头(这也经过了考证,据说那时的行军帐篷顶都是空的),总有一处光源在高处召唤,勾引着你去怀想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