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杀生》影评:制度不容恣意怒放的生命形态

《杀生》影评:制度不容恣意怒放的生命形态
《杀生》这部电影因为叙事风格的问题,总是打断观众观影的连贯性,所以慢热,但整个故事细究起来,其故事内核是很黑泽明的,其追问揭示的东西是让人毛骨悚然的。主人公首先是个绝户,何为绝户?没有人真的和他不离不弃,没有人照着他,没有人会为了他的事不依不饶,伤其一体,不惮其族,恨起来也格外无拘无束。这在他有了孩子之后情况便完全不一样了,哪怕那孩子还在肚子里,那些凶手也会跪在地上求了,也会怕了,也会有怜悯了。也许我们自己都没发现,我们身上不仅根植着欺孤的劣根性,还有着怜群的人性弱点。一人一户尚且如此不同,若是由千万个人家组成的社会对一人呢?那是更可怕,更偏激,更强弱不均的悲剧。于是我们可以看见,所有怒放恣意的生命形态都成了不见容于小镇的异类,被人恶意的解读,让人感到冒犯以至于暴怒,特立独行成为了离经叛道,潇洒张扬变成了十恶不赦,当我们都循规蹈矩之时,这位洒脱不羁的青年人居然变成了“正经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异教徒,必须接受宗教风俗的审判。用鲜花一样少女妻子去陪葬一个一百二十岁的死去老翁,显然是不人道的,但是没有人质疑它们,并且大家郑重其事,虔诚而一丝不苟的集体参与仪式,究其原因,不过是千古以来制度的强压,如鲁迅所言,礼教吃人。当一件不正确的罪恶被一次次制度化程序下来之后吗,人们便像盲从的羊羔的一般麻木无知了。从男主救下女主之后大家做罢的反应看,大家并没有愚昧恶毒到非要该女死不可,实际上葬礼过后无人再逼着少女跳河,可见制度之威。对于跳水救人,正常的反应是觉得男主这个泼皮真有可贵之处,但反而大家的态度是责骂男主的,虽然大家之后也默认了少女不该枉死于此。为啥?不过因为男主的所作所为宣告着他是彻头彻尾的方外之人,他不受制度的局限,不不遵循制度的规则,所以他夺目,但是他该死。 慧极必伤,超脱制度之外的人永远不见容于社会。何止所作所为,男主从小到大,一言一行,日日年年都在挑战着风俗的耐心。到了那个时候,一切的行为都是他该死的原因,连他的父亲本身就是外地人都成为了话柄,而牛医生儿童时期就远离村子再未回来,按理说男主比牛医生呆在镇上的年岁久多了,可大家却对后者不闻不问。为啥?因为他是这个制度里的人。他比一般人可能优秀一些,聪明一点,但他的确是被制度套牢的人,对这种人,大家不用攻击撕咬。再想想鸿门宴上村长道貌岸然的“牛氏一家亲”论,是多么的虚伪啊。正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狠毒了你,要害死你,但我们也不说实话,拐着弯来,给你一些别的罪名,比如你受贿,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你得罪了人,坏了游戏规则。若你玩得转,其实受贿本身不至于要你的命。村民们不肯说自己就是要杀人,他们说,他们只是不想再让男主出现在眼前。导演和编剧真是有心。在绞杀他之前,因为他才是正确的,美好的,大家不免被其感染,做出了积极的改变,如那次爱情的自然爆发,可正是这种榜样力量,反而会被众口铄金成他在迷惑人心,是乃罪恶之源,愈发罪该万死。男主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力量,他知道畏惧风俗的女主其实渴望青春,渴望爱,渴望性和勇敢一回。于是他去做了,于是她也幸了,或许也有不幸。但是一旦真的得手,讽刺的是,牺牲的异教徒却成了迫害者永垂不朽的英雄。我们的社会不容项羽,但天下给刘邦,后世的赞美给项羽。我们的制度不容秋瑾,但是人家死后坟墓上我们又去给花环。我们不屑于古道心肠的清官,但又在人家累死之后哭泣不已。好像生死用这种方式在制度与良心之中做出一种平衡——死人是对制度没有威胁的,所以我们可以给他客观的评价了,在他死了之后。至于这个杀生的手段更是让人毛骨悚然——众口铄金,大家都说你是死的,久而久之,不死也疯。 这是国内电影罕见的烧脑片,木桩是为了“大家集体对付牛结实”而派牛油漆故意锯断的,但大石头倒下来明明一个镇都要死,那为啥要做这个事。而这个事至始至终都没有起到害死牛结实的作用,反而最后害死了自己,这是为啥呢?为啥最后已经对他的离去哭泣原谅了,但奄奄一息的他被医生拖回来后大家还要谎称有瘟疫,还是让其去死呢? 不是都吞了毒药么,咋又检查说没中毒?若那包东西不过能伤胎不能中毒,为啥女主不继续跳呢? 猪肉是有问题的吧,不然牛医生咋会流鼻血?不过为啥要给牛医生有问题的猪肉呢? 这些都是没看懂的地方,妈的,我觉得不用解谜的美国电影,各种影评来解谜,这部我真的觉得烧脑了看不懂了,一个解谜的没有,差别待遇啊。还有片尾有惊喜,属于国产片尾精品,直追美国水准。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