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分类:
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挥发性化合物。gc根据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其中以glc应用广。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低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热稳定性差的物质。lc同样可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此外还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它以超临界流体(界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物相)为流动相(常用co2),因其扩散系数大,能很快达到平衡,故分析时间短,特别适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按原理分为吸附色谱法(ac)、分配色谱法(dc)、离子交换色谱法(iec)、排阻色谱法(ec,又称分子筛、凝胶过滤(gfc)、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亲和色谱法。(此外还有电泳。)
按操作形式可分为纸色谱法(pc)、薄层色谱法(tlc)、柱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