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段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 a、一维 b、二维 c、三维 d、层次 答案:b 2、采用( )不会产生内部碎片(“内零头”) a、分页式存储管理 b、分段式存储管理 c、固定分区式存储管理 d、段页式存储管理 答案:b 3、段页式管理每取一数据,要访问
1、在段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a、一维 b、二维 c、三维 d、层次
答案:b
2、采用( )不会产生内部碎片(“内零头”)
a、分页式存储管理 b、分段式存储管理
c、固定分区式存储管理 d、段页式存储管理
答案:b
3、段页式管理每取一数据,要访问()次内存。
a、1 b、2 c、3 d、4
答案:c
4、分段管理提供(b)维的地址结构。
a、1 b、2 c、3 d、4
二维逻辑地址:段号+段内地址
分页与分段的主要区别:
1)、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划分的,因此段对用户是可见的;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是为了管理主存的方便而划分的,对用户是透明的。
2)、页的大小固定不变,由系统决定。段的大小是不固定的,它由其完成的功能决定。
3)、段式向用户提供的是二维地址空间,页式向用户提供的是一维地址空间,其页号和页内偏移是机器硬件的功能。
4)、由于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因此便于存贮保护和信息的共享,页的保护和共享受到限制。
分页与分段存储管理系统虽然在很多地方相似,但从概念上讲,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①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的目的是实现离散分配,减少外部碎片,提高内存利用率。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每一段在逻辑上是一组相对完整的信息集合。
②分页式存储管理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一维的,而分段式存储管理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
③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确定,是等长的。而段的长度不定。
④分页的优点体现在内存空间的管理上,而分段的优点体现在地址空间的管理上。
5、()存储管理方式提供二维地址结构。
a、固定分区 b、分页 c、分段 d、可变分区
答案:c
6、()存储管理方式提供一维地址空间。
a、固定分区 b、分段 c、分页 d、分段和段页式
答案:a
7、下列()存储管理方式能使存储碎片尽可能少,而且使内存利用率较高。
a、固定分区 b、可变分区 c、分页管理 d、段页式管理
答案:d
8、分页管理每取一数据,要访问( )次内存。
a、1 b、2 c、3 d、4
答案:b
9、通道是一种( )。
a、i/o端口 b、数据通道 c、i/o专用处理机 d、软件工具
答案:c
10、磁盘与主机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是( )
a、无条件 b、程序查询 c、中断方式 d、dma方式
答案:d
11、在一个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一个程序的页面走向为4、3、2、1、3、5、4、3、2、1、5,并采用lru算法。设分配给该程序的存储块数m分别为3和4,在该访问中发生的缺页次数f和缺页率f 是(c )
a. ①m=3,f=8、f≈67% ②m=4,f=5、f≈42%
b.①m=3,f=10、f=83% ②m=4,f=8、f≈67%
c.①m=3,f=9、f≈75% ②m=4,f=9、f≈75%
d.①m=3,f=7、f≈58% ②m=4,f=6、f=50%
12、进程和程序的本质区别是( d)
a、存储在内存和外存 b、顺序和非顺序执行机器指令
c、分时使用和独占使用计算机资源 d、动态和静态特征
13、系统感知进程的唯一实体是(c )
a、jcb b、fcb c、pcb d、sjt
14、spooling技术利用于( b)
a、外设概念 b、虚拟设备概念 c、磁带概念 d、存储概念
15、( a)是直接存取设备。
a、磁盘 b、磁带 c、打印机 d、键盘显示终端
16、采用假脱机技术,将磁盘的一部分作为公共缓冲区以代替打印机,用户对打印机的操作实际上是对磁盘的存储操作,用以代替打印机部分是指()
a、独占设备 b、共享设备 c、虚拟设备 d、一般物理设备
答案:c
17、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的移动技术优点在于()
a、增加主存容量 b、缩短访问周期 c、加速地址转换 d、集中空闲区
答案:d
18、位示图的用处为()
a、主存空间的共享 b、文件的保护和加密 c、磁盘空间的管理 d、文件目录的查找
答案:c
19、虚拟设备中,当用户作业要进入系统时,由spooling系统的预输入程序将作业信息从物理输入设备上送到( )
a、内存 b、输入井 c、输出井 d、通道
答案:b
20、设在内存中有p1、p2、p3三道程序,并按照p1、p2、p3的优先次序运行,其内部计算和i/o操作时间由下图给出:
p1:计算 60ms----------------i/o 80ms-----------------计算 20ms
p2:计算 120ms--------------i/o 40ms-----------------计算 40ms
p3:计算 40ms----------------i/o 80ms-----------------计算 40ms
调度程序的执行时间忽略不计,完成这三道程序比单道运行节省的时间是(c )
a、80ms b、120ms c、160ms d、200ms
解析:首先p1计算60ms,然后i/o 80ms,在这80ms中,p2也同步开始计算,等p1的i/o运行完了,cpu停止p2的计算,转去做p1后期那20ms的运算,至此所花时间为60+80+20=160ms;然后cpu再去接着运算p2,40ms,然后p2i/o运行40ms,在此期间,cpu去计算p3,正好也是40ms,算完之后接着算p2的后期部分,40ms,在此期间,因为p3的前40ms已经计算完成,可以进行i/o操作,所以同时p3的i/o也开始运行,运行80ms,这80ms中,前40mscpu在算p2,后40mscpu在算p3,所以是:40+40+40+80=200ms,加上前面的160,为360ms。
而如果是单道运行,则时间花费为:60+80+20+120+40+40+40+80+40=520ms,相差为520-360=160ms ,选c
产生死锁的原因主要是:
(1) 因为系统资源不足。
(2) 进程运行推进的顺序不合适。
(3) 资源分配不当等。
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1) 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
(2) 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3) 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末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
(4) 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这四个条件是死锁的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这些条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条件之一不满足,就不会发生死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