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汤品》约作于唐末五代,至迟也应作于宋初,距今一千余年。《十六汤品》是点茶道的代表之作,对茶艺、茶道及茶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对茶的煮法加以分析衍释成十六种,将水沸程度分成三种,注法缓急则分三种,茶器种类不同分为五种,依薪炭燃料亦可分为五种,共计十六汤品。
	 这本千年茶书,是秘籍,还是儿歌三百首,列位看官,明眼自知。
	 火候和汤的老嫩
	 1. 得一汤:煮水的火候正好
	 2. 婴汤:煮水火候尚嫩,若婴儿之未孩,还没有长成
	 3. 百寿汤:汤沸多次即老,如百岁老人
	 注水
	 1. 中汤:注汤适中,手臂的把握很重要
	 2. 断脉汤:注水不顺畅,如人的血脉不通
	 3. 大壮汤:快泻而深积,力度过大
	 茶器(包括注水的汤瓶和喝茶的杯碗)
	 1. 富贵汤:金银茶器,汤器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桐木是制作古琴的良木),墨之不可舍胶(制墨的关键在于胶)
	 2. 秀碧汤:山石凝结天地秀气,琢磨成茶器之后,石头的秀气依然还在
	 3. 压一汤:瓷器,幽士逸夫,品色尤宜。(压一,指压倒或超过一切)
	 4. 缠口汤:铜铁铅锡,腥苦且涩
	 5. 减价汤:无油之瓦,渗水而有土气
用火
	 1. 法律汤:沃茶之汤,非炭不可。水忌停,薪忌熏
	 2. 一面汤:虚炭,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
	 3. 宵人汤:粪火虽热,恶性未尽
	 4. 贼汤:竹筱树梢,体性虚薄,无中和之气
	 5. 大魔汤:有烟之柴,烧火煮汤,是下下品
	 茶人茶话
	 唐人对茶的敬畏,对水、对器、对火的敬畏,才会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饮便得道,七碗吃不得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