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郑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会议上北京大学章政教授受邀作关于学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策理论的辅导***。
大讲堂上,章教授精彩开讲。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析》为题作了专题讲座,从政策背景、工作要点、发展思路等方面阐释了社会信用体系现实意义、基本内涵和原理以及信用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列举了不少详实的前沿案例。
近年来,郑州市聚焦社会信用建设多点发力,功力如何再被聚焦。
信用信息平台功能不断强大。目前,“郑州市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功更完善,已形成包括“信用郑州”网站,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查询、异议处理,市场服务机构公示和办公系统7个功能模块。pc端如“信用河南”和“信用中国”网站实信息共享更加便捷,移动端如“信用郑州”***公众号运营近两年,“信用郑州”app客户端开发也基本完成。
信用工具日益完善。比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稳步进行。2015年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工作正式开展,此后各部门加快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发放以及换发工作。据悉。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存量代码转换率整体超过99.7%;比如,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初步建立。已创新梳理《郑州市守信联合激励清单》和《郑州市失信联合惩戒清单》,推行了诚信黑红名单发布制度等。
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持续推进。据悉,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部门从***初的13家,扩大到全市相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公共事业单位等53个部门,覆盖136类1180项信用指标。截止目前,信用数据库共收集信息5000余万条,各类信用信息分为abcd四个等级供社会查询,对***机关基本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信用产品应用范围广泛。2016年11月,市信用办研究制定了《郑州市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实施办法》明确了在***采购、财政资金使用等领域,率先在市交通委、市住房保障局等14个部门和单位推广应用信用记录核查和使用第三方信用***。据悉,2016年至2017年两年时间,共由市场信用服务机构出具并在市信用中心***的企业信用评价***400余份,外地企业信用******16份。
……
多方积累下,郑州的信用体系建设已形成“三早、两广、两新”的特点。
起步更快。建设之初,郑州就表现出“三早”速度。一是信用平台建设早。2003年建成了郑州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是全省第一个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二是信用立法早。2007年***《郑州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为企业信用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标志着我市是中部六省第一个迈入信用法制化轨道的城市;三是信用产品应用早。我市是全省第一家使用信用产品的城市。
链接更广。信息征集范围广、信用体系覆盖广的双重优势形成郑州的“两广”特点。在2017年9月,郑州市印发的《郑州市信用信息共享目录(2017年版)》中,征集范围持续扩大,由***初的18家单位扩展到现在的53个部门136类1180项信用信息指标,信息总数达到九千万余条。同时,所有县(市、区)和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都基本能按要求和规定,及时向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推送信息,全市信用信息数据库征集共享进入常态。
形式更新。郑州社会信用建设以多形式呈现,比如郑州市梳理形成了《郑州市守信联合激励清单》和《郑州市失信联合惩戒清单》,如登封市在全国率先给失信被执行人定制“专属手机彩铃”等。郑州的“两新”能力也获得外部认可。在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郑州市被授予“全国城市信用工作创新奖”。
优质表现也赢得多方“点赞”。2016年4月,郑州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17年7月份,郑州市被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授予“全国城市信用工作创新奖”。
信用建设作为城市发展软实力指标之一,2018年郑州市新发展目标也已敲定。
据了解。未来将从加大工作力度、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四大领域信用建设、优化奖惩措施、培育信用市场、开展试点创建、加强宣传和培训等七个方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工作。
其中包括,加大工作力度,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市统筹格局。努力打造“大数据+信用”新模式。发挥科技优势,构建公共信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信用大数据资产化管理、信用大数据复合化处理,信用大数据智能化服务,形成郑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大数据生态体系;加快推进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推动建立政务诚信督导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和信用管理制度;优化奖惩措施,建立健全信用联合奖惩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信用产品运用范围;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和宣传报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