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零售药店销证公告频发,一周左右的时间在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四川、重庆、陕西等地就又有50多家药店注销许可证退出市场。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批销证药店中,基本原因都是企业主动申请注销或到期未申请换发。
内外承压,药店日子不好过
业内认为造成大批药店不干了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随着带量采购、drgs付费改革、医保药店新政、网售处方药等一系列政策推进,使医药零售市场发生动荡。药店不仅要面对不断趋严的规范要求,还得面临规范成本的不断攀升,日子变得越来越不好过的情况下,被并购乃至停业的当然也就越来越多。
实际上,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来自《2019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9年零售药店的店均服务人口数下降了6.87%,不少企业甚至出现销售额下滑的现象。而且就连大型连锁药店的营业额也出现了略微下降。公开资料显示,一心堂、益丰药房、老百姓、大参林四家连锁药店,利润率只在6%左右,同传统单体药店一样,都在面临着来自市场越来越大的压力。
当然,除了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外,传统单体药店本来就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一直以来传统单体药店在专业性、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销售技巧、动销手段、引流能力、规范化经营等都比较缺乏;而且由于体量小、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不足,还往往存在采购成本较高、利润空间不足等情况。基于以上种种,才造成了如今单体药店内外承压,越来越多药店不得不做出主动注销许可证的决定。
加速转型成趋势
面对当下的药品行业现况与市场大环境,单体药店是否就一无是处,只能被动挨打了呢?并不是。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很多单体药店的老板只是处在焦虑之中,才自乱阵脚、不知路在何方。其实,要想生存下去,不外乎这几条路:要么转变经营思路进行转型升级,要么继续做大发展连锁化,要么借力或抱团。
转变经营思路。一部分单体药店可以通过多元化转型、发展特色化的经营服务吸引消费者以谋求出路,比如,进行业态创新,探索大健康、国医馆、“药店+诊所”、dtp药房等新型零售经营方式。
做大发展连锁化。2018年1月《关于推进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第3版发布,药店分类分级管理将在全国推广。这意味着,未来药店发展的大方向是慢病管理和社区健康管理。而连锁药店产品品类多,如果与周边的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融合,盈利能力将远超单一药品经营本身。
借力或抱团。在一个行业中,单打独斗往往会异常辛苦,因此单体药店可以通过借力 (借力工业、运用互联网平台工具、加盟等) 、抱团 (加入协会组织、组建单体药店联盟等) 等方式或可在激烈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如作为依靠门店过客盈利的单体药店来说,在互联网+成为风口的2020年,就可借力互联网通过医药电商,送药上门等服务,寻求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