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围栏助力内蒙古草原禁牧围封
我国草原围栏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地区的草原围栏建设存在围栏过密、没有考虑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和迁徙活动、影响轮牧走场的牧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倡议,草原围栏建设要坚持保护的原则,必须有利于恢复草原生态,在考虑草原边界的同时,还需设计留出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和家畜季节牧场转移的牧道,并在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新建围栏;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围封草原的基础上,根据畜群规模和草原承载能力,利用围栏划定轮牧分区,实施划区轮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与草原的多功能服务价值;要坚持完整性的原则,按照放牧系统单元,考虑划区轮牧需要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统筹规划,系统管理,依托建立的轮牧分区,加强政策配套、资金投入、草原改良、动物生产、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使围栏充分发挥作用;要坚持尊重牧民意愿的原则,引导牧民更多地将权属性围栏转变为功能性围栏,通过志愿联户放牧等方式,引导牧民动态合理使用围栏,防止草原破碎化,利用十几年的数据 ,通过差异分析 ,研究了羊草草原退化群落及其围封 1983年恢复群落在年度内和年度之间的群落性状差异性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长期放牧的冷蒿退化群落其内部差异性很小 ,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 ;对其进行围封禁牧后 ,在最初的 8~ 9年时间内 ,恢复进程中的群落与退化群落的差异不大 ,而在 1991年以后 ,群落性状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 ,已经恢复成以羊草和大针茅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
草原围栏助力内蒙古草原禁牧围封
目前我国草原围栏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围栏、加强草原监测、协调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专家认为,围栏是由粗放型放牧转型为现代化放牧的枢纽,是退化草原修复的重要方式。合理设置草原围栏可以提高草场利用率和放牧效率,提高畜产品产量,并有利于放牧地管理,恢复退化草地生产力,遏制草地退化趋势。草原围栏还可以节省牧业劳动力,能有效缓解草场边界矛盾。